笔趣阁

读小说网>住首楞严三昧 > 第九讲(第2页)

第九讲(第2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尊者他又产生另外一个执着,说世尊啊,我过去做佛的侍者的时候,曾经听到佛陀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诸大菩萨、法王子(菩萨叫法王子。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未来要继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谈实相。佛陀在跟诸法王子谈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啊,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佛陀讲过这样的话,这个的确是佛陀的教诲。

以下是阿难尊者听到心不在内、不在外,他个人产生的执着。阿难尊者他就说,我把这句话思惟了一下,心不在内,也不在外,“内无所见,外不相知”……什么叫内无所见呢?就是“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所以心是不在内的。这个是成立的,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我们这一念心呢,“外不相知”,就是身心是互相能够了知的,所以心也不在外。这个前面也说过了。所以我现在得到一个答案是:“今相知故,复内无见”。我们身心又能够互相了知,又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所以应该是在中间。阿难尊者并没有把“中间”的明确定义说出来,到底是以色身为中间,还是以外境为中间?并没有讲出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谈到诸法实相。我们说一下什么叫诸法实相。

佛陀跟诸大菩萨谈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诸法实相是有两部分:第一个是无相,第二个是无不相。

佛法在谈生命的时候,谈到空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因缘生,所以它本性是空的。从本体上来说,我们的生命的现象是毕竟空寂的。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是从它的作用来说呢,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你只要有一个起心动念,有一个动作,它就是一个因缘,它就是一个业力。所以说,从作用来说,它是无不相的,它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创造了十法界的因果。

这个地方讲到诸法实相,它是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偏重在无相这一部分。

这是佛陀的诸法实相的意思,不在内,也不在外。阿难尊者听到这句话,他就执着在中间。这是他的一个泛计。

癸二、泛破

【第九讲图四】

我们看佛陀的泛破。佛陀对这样的执着加以破斥: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陀先作一个征问,先问他“中”在哪里,双向的征问。佛陀说:你说这个心在中间,你这个“中间”不能够含糊笼统。那么“非无所在”,它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所,才能讲中间。你说心在中间,那这个中间到底在哪里呢?“为复在处?”是在身体之外的外境当中,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有一个中间?还是在色身——你的身体本身的中间?是在外境的中间,还是在色身的中间?你这个要讲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看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若在色身的中间,这样的话有两种情况:如果是在身体的边缘,比如说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那当然不是中间;如果是在色身的正中央,那么就跟身内一样了。前面我们说过了,心在内,你见不到里面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在身体的中间,跟第一科就完全相同。

假设是在处所的中间,说在一个身外的处所有一个地方是中间。那么这个中间,到底是有所表示、有所显现,或者是无所表示、无所显现呢?如果你说这个外面的地方有个中间,它是没办法表现出来,那这个就是跟不存在一样了;如果说外面有一个中间是可以表示的,“表则无定”,那么这有个问题,因为中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作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定义,它是不决定的。

为什么呢?为什么叫“表则无定”?佛陀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安立一个标竿,这个标竿叫作中间。比如说我们台湾,我们台湾以埔里插一个铁竿,这个是台湾的中间。这个中间呢,住在东方的人来看,这个标竿是在西边;住在南方的人看这个标竿呢,这个标竿是在北边。所以这个中间的表达,是非常混乱的,这样你这个心体的位置也是非常杂乱的,所以这个中间是不可得的。所谓的以外境为中间,或者以色身为中间,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阿难尊者的意思不是这个中间,我们再往下看就知道。

壬二、破正计。分二:癸一、正计。癸二、正破。

那是阿难尊者所谓中间的一个正式的执着。正计,佛陀再正破。

癸一、正计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听到前面佛陀破除中间以后,就跟佛陀说:佛陀啊,我所谓的内心在中间,不是前面的以色身为中间或者以外境为中间,不是这两种中间。我的中间,是我过去听到佛陀讲唯识学的时候,在《解深密经》当中,佛陀曾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是真理,我们把佛陀的本来意思说一下。

唯识学把我们明了的心分成八个识。这八个识有六个识是向外攀缘的,有两个识它不向外攀缘,只是向内执着的。就是前六识是向外攀缘的,第七、第八是执着一个自我意识。第七意识是执我,第八识是一个仓库。

前六识这个明了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有根境的和合。比如说我今天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个花呢?我的眼睛要没有坏,要有根才能看到。我要眼睛败坏了,我就看不到了。我的眼睛没有败坏,而且这个花的色尘要现前——根无败坏,而且色尘现前,那么根境和合,我的眼睛的判断就出现了。我耳朵的听闻功能也是这样,我的耳根不能有败坏,而且声音现前,根境和合,这个耳识就出现了。六识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心识一定要根境的碰撞,识“啪”出来了。

佛陀说根境和合产生识,但是佛陀并没有说这个识是有自体的,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当根境一拔开以后,识又消失掉了,所以叫诸法因缘生嘛。你的根跟尘接触的时候,识突然间出现;当我们的根跟尘一拔开以后,这个识就消失掉了,觅之了不可得。佛陀的意思就讲到这个根尘相合产生一个心识的作用。当然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是没有自性的。

那这当中,“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眼根它能够产生了别,而色尘是一个物质,那么当根尘相应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就出现在中间。这个就是我所谓的中间。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我们讲说:“心生故,则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前面阿难尊者是认为这个心的自体在哪里呢?就是我这一念心去攀缘花的时候,我的心跟花一接触,“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就在花的地方出现我的心。我今天耳朵听到声音,当我听到了声音,我的心就在声音的地方出现。它是在心跟境结合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当外境消失掉,那个心也消失掉。但是阿难尊者他没有说消失掉,他认为这个心是有自体的,所以他才会讲到有处所。

前面所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心境和合的时候,在相合的地方出现。这个地方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是说,当我的眼根去接触色尘的时候,它的中间产生了一个心体。中间,眼根攀缘色尘的时候,它有一个中间的位置,这个地方把心创造出来。而这个地方就是我心的一个处所,也是我心的自体。阿难尊者的中间是这个意思,跟前面不太一样。

癸二、正破

【第九讲图五】

好,我们看佛陀怎么破。这地方有四段,正破。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佛陀说啊,假设你这一念心在根、尘——眼根跟色尘的中间,那么这个明了的自体它是兼二?还是不兼二?所谓兼二,就是说你这个心的自体是兼带根、尘两种。也就是说,它的体性是包含了根尘两种?还是它不兼带,它离开了根尘,另外有一个独立的自体叫中间?提出这个问题:是兼带,还是不兼带?

我们看兼二的情况,兼带的情况。假设你这个中间的心体是兼带了根尘二种,那就产生一个过失,所谓的“物体杂乱”的过失。物是色法,它是一个所缘境;体是心法,是眼根。眼根跟色尘的自体产生杂乱。为什么呢?因为“物非体知”,因为物这个色尘它是无情的,它本身没有明了性,所以“物非”。“体知”,我们的心这个眼根是有情的。有情当然是有了知功能。所以“成敌两立”,有情的眼根跟无情的色尘,是对立的。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你这个中间产生心体,你又把这两个全部包含在里面。不可能!你要么属于有情,要么属于无情。你不可能说我这个心体既是有情,又是无情。不可能!因为有情跟无情是成敌两立的,色法跟心法这两个是对立的,所以兼带二种是不能成立的,你一定要选一个。

如果说我不兼带,我也不兼带色法,也不兼带心法,这也有过失。兼二也不成。为什么呢?“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非”就是离开,离开了有情的知跟无情的无知,就没有体性了。我们所有的世间法只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有感情的,有感觉的心法;一个是没有感情的色法。没有第三种情况。你说,我也不是一个有感情的,也不是没有感情的。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佛法只有色法跟心法,物质跟精神,没有第三种东西。所以离开了知跟不知,已经没有其他的体性,那这个中间到底它是以什么为相?所以你说我不兼带色心二法,也不能成立。所以说在根尘的中间产生心法,无有是处,这个自体不存在。

我们一再地讲自体不存在,大家要注意这个观念,不是指它的作用不存在。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根尘一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心识。本来是没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你眼睛去看它,就有了,你眼睛一看就有了。眼睛一看到佛像的时候,就有一种虔诚恭敬的心出来。你看得越久,这个心就造作越久,你的善业就越久。你的心去接触佛号的时候,当你听到佛号的声音,你也会产生一个心识,一种皈依的心识。所以根尘相应产生识,本来就是十八界的一种作用,我们生命体的造业就是根境和合产生一个心识。这就是我们一种造业的力量,这个作用不能说没有,因为佛教的基本观就是因缘观嘛,诸法因缘生。

比如说,你来生为什么会有地狱?因为你去缘这种五欲的境,产生贪瞋痴的烦恼。这个也是一种作用,就是一种造罪业。而你来生的地狱,就在每一念的造作当中,你的地狱也慢慢成就。所以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我们只是说它的法性本来空寂。所以诸位现在要慢慢体会,法性是空寂的——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因果丝毫不爽,法性又本来空寂。如果因果有真实性,我们所造的业都有真实性,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谁都没办法成佛,跑不掉了。如果我们所造的业是有真实性,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能!带业不可能往生,绝对不能往生。

我们造业,只是一时的根跟一时的境接触了,产生一时的心识,这是一种生灭心,而我们的本性还是清净的,我们本性是离念的心体。所以它这个罪业,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没有真实地染污我们的心性,所以我们才可以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叫作缘起性空。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所破的是,那个心的自体是不存在的,但是作用绝对是存在的。你起善心,真的是有善的果报;你起恶念,绝对是有恶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是合乎真理的,你跟什么样的境接触,你就产生一个什么心。但是这个心没有处所,也没有自体。所以你造完的时候,这个心就消失掉。它自己会消失掉,你都不用去对治它。但是那个业保存下来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觅心了不可得”是指心的自体不可得,作用是可得的。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