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说得浅显易懂,对于专业人士完全不难理解。商周已有蛤蜊壳烧制的“蜃灰”,西汉已有石灰、粘土、沙子兑水混合而成的三合土,用来建筑的大夏“统万城”可百年不败,当然都比不上糯米灰浆——贵族陵寝、修桥建庙的常客,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
有个对烧窑略有了解的匠人明白,烧窑以炭火,有极限温度。
尤其是柴火,精准控温才能得完美瓷器。那温度必然是达不到的。
突然,他联想到一个燃料,煤!
最近民间铁器大爆发还不是这些灰扑扑的小东西?
别说小小石灰,铁都给你烧成绕指水!
匠人想明白后,双目四□□光,犹如夜间探照灯,在天色沉沉的下班时间直接骚扰上司去。
就差最后一哆嗦了,老板,求拨款!
又是一个要耗费财力的研究,他麻溜上报。
少府监的官员抹了一把困倦的脸:“有你这样的下属,是我的福分。”
翌日,朝廷下达命令飞快,只有一个熟悉的主旨——
“要要要!”
“造造造!”
皇帝初心不改,毕竟“防御力霸绝无双”谁不眼馋?
幸亏大唐从贫穷的开国局面,经营了多年有了钱,也能赚钱。
管国家钱袋子的“吝啬鬼”算了一笔账,石灰、黏土、火山灰,无论如何成本都比糯米便宜。
“高筑墙,广积粮……”臣子反复咀嚼这句话越有味道,这很符合我们大唐发展情况嘛!
天音似乎还在为他们鼓劲:“但是古人的智慧数百年后仍令人震撼不已,混凝土未必就比古代版水泥坚固。”
“在三合土基础上升级的糯米灰浆版本,令大唐修建的泉州古塔抗住75级地震,令牢不可破的墓室在钢筋铁铲考古挖掘现场无法撼动。”
“糯米灰浆建筑造就了世上的奇迹,它让南北隋唐以来辉煌惊艳的建筑,屹立至今,为世界所赞叹。数千年来,唐砖宋瓦雕梁画栋,沉默地冲刷着历史的风风雨雨,犹如铮铮铁骨,撑起中华文明的脊梁!”
一股热意涌上匠人的心头。
就在此时,朝廷一个消息下来,犹如水入油锅,相当炸裂,长安城顶尖将作匠人都沸腾了!
他们摩拳擦掌:石灰,我们熟悉啊!
比起硝石火药来说,那可太熟了!
隋唐五代传(十四)
西汉。
当着汉武帝的面,东方朔长吁短叹:“火山灰,这有些难啊!”
有人问:“火山灰何解?”
有人答:“山上着火落得灰烬呗,您看殷商的字形,火在山上燃烧,多活灵活现的图案。”
有人反驳:“不不不,这种火山,必定不是作此解释。”
“古时泰山亦称太山,也作火山,莫非……”他们认真探讨,还真的联想起《山海经》亦真亦假的奇异描述中,有一句“极南之地,有火之国”。
东方朔收集异闻编纂成录,猜测这即是南荒外的火山:“南荒确有此山,昼夜火燃,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山木不但焚烧不尽,烧出的灰烬铺天盖地,遮云蔽日,犹如巨兽食天。”
刘彻遍读史书,但对于战国前的记载也确实不多,冥思苦想记起一个传说:“数百年前,夏桀昏庸暴虐,天意降罚,地龙翻身,灰土四溢,阴云蔽日,经久不散,但无日光照耀,田地反倒干旱,河水干涸,不久,暴桀亡国。”
他大致只能记得祖母讲的故事了,但这故事,在任何书中他都没读过,原本也只当作编造传说。
东方朔却一喜:“灰烬翻天,与臣的说法相似呀!这、这就是火山灰了吧?”
“那又有什么用?”旁边的人泼冷水,“几百年了,早就尘归尘,土归土了,近百年来,从未听说过火山的。”
刘彻听闻此言,沉吟了下:“火山、霍山……那就册庐江郡灊县霍山为南岳衡山,朕亲自南巡登礼!”
南岳的山神,一般指火神祝融,他给火神扩大一下地盘,祭拜一下,火神一高兴,万一就送他一座火山呢?
巡游,祭祀!
刘彻兴致勃勃:遇事不决,咱去祭拜一下!
刘彻:“不周山折,天柱既缺,泱泱大汉怎能没有天柱?朕欲封五岳,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而封禅没有不臻乎泰山者也,泰山高大巍峨,堪封东岳!太室山高也,重峦迭嶂,群峰连绵,为中岳!华山险峻奇秀可为西岳,恒山关隘险峻,为平原之咽喉要冲,封个北岳吧!五岳皆如岱宗之礼!”
东方朔耸然一惊,忙劝:“灊之霍山,号曰南岳,是天柱山,天柱哪!若火山喷发,漫天灰烬,损伤田地与黎民,贻害无穷!”
众臣力谏,刘彻只能先按捺下祭祀的想法。
少府令老神在在:“别着急,就算今天弄来了火山灰,明天也造不出来。”
这些门外汉,总以为他们研究出成果很容易,像老母鸡下蛋一样“噗”一下出来一个,真是荒谬。
少府令:“一步一步来,现有条件先试试,先试试嘛!”
因为仙人指的明路,他们是从已知成果倒推过程,那比抓瞎研究好多了!
国内顶尖的匠人也不是吹的,在国家鼎力支持的研究机构中,外部客观条件支持充裕,内心激情澎湃的驱动力十足,还真的研究出一些门道:“石灰入水则化,火山灰就好似揉制面团加入的面粉,若说木炭灰烬,太过脆弱稀薄,不适宜,但是拿黏土来玩泥巴,就很适合了!”
少府令:“黏土?什么黏土?”
“您看,这无意掺入的破碎陶土器皿、破碎瓷器碗碟。搅和在碎片附近的石灰水,就凝固的比其他地方更好,我觉得吧,大可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