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太夫人的荣华富贵 书包 > 第70节(第1页)

第70节(第1页)

礼部的官员终于念完了圣旨的最后一句,万商领着众人谢恩领旨。

当万商从这位官员的手里接过圣旨时,他端肃的脸上竟带了几分笑意,对着她说了一句恭喜。

这封圣旨前面的那大段大段的话都在夸万商,不过因为万商已经是超品诰命,很难在这方面更进一步,所以最后就是给了万商一些物质方面的赏赐——这个物质还都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的那种。额,放在现代就好比颁布年终奖时,老板对着你大夸特夸,把你夸上了天,最后给了你一张“公司楷模”的奖状和少少的两百块钱。

放在现代,这种老板是要被挂到网上去的。

但在这个时代,万商心里倒没什么不平的,大概是因为她现在完全不缺钱吧。

皇帝穷嘛,她表示理解。

而真正的主角庄三妞,圣旨只有在最后一句提到了她,赐她工部田吏的身份。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庄三妞就是工部辖下的一名小吏了。虽然小吏不入品,但如果平日里上班很有作为,也有人能转为九品的小官,甚至还能把这个职位传给后人。

按照万商心里的想法,主角应当是庄三妞,结果圣旨基本都在表扬她万商,显得她喧宾夺主,真是叫人尴尬。但她心里又清楚,如果不是要把圣旨下到安信侯府,那庄三妞当个小吏,根本不会专门为她写封圣旨。小吏不入流,最多就是衙门那边给个通知,皇上怎么可能为小吏费笔墨。在时人看来,庄三妞毫无疑问沾了侯府的光。

没看见礼部官员都对着万商说恭喜么?他眼里何曾瞧见主角庄三妞了?

能在礼部当官的,对着“礼”都是很学透了的,本来文官就不怎么瞧得上武官,礼部的官员对着武勋就更不感冒了。但因为皇上的分外看重,这宣旨官显得特别客气。

安信侯府之外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很大。

当万商谋划一些事情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每天也都在发生无数的事情,它们背后又牵扯了无数的人。万商看似稳扎稳打地向前走着,却也是被“大势”推动着前进。

只看庄三妞顺利为吏一事,其实这点小事在朝堂上吵了好几天。

第一天是皇上特意在早朝上夸赞了万商、庄三妞和众位诰命。立马就有会读情绪的官员站出来,表示一定要大大赏赐安信侯太夫人和庄氏,提议说朝堂出面给庄氏送个匾额。只要这匾额往祠堂里一挂,这就是庄氏一辈子的荣耀,甚至还能往下传。

却有人表示不赞同。他们认为既然众诰命要在民间开铺子免费送鸡崽,说明接下来需要大量的小鸡崽,那庄氏肯定要站出来传授技艺,光赐她一个匾额怎么够呢?

有人就说,应当选庄氏做个小吏,正式拿朝廷的薪资。

马上就乌泱泱地站出一堆人反对。如果庄氏是男的,其实基本不会有人反对选他为小吏,说不得工部还会亲自提出把这个人招到他们衙门里去。但庄氏是女的,便很多人说于理不合,女人怎么能选吏呢,真要封她什么,不如从低品敕命中选一选。

敕命和诰命一样,本质都是丈夫或者儿子有功,于是给女眷请的朝廷封赏。

只是敕命比诰命低了几级。

所以又有很多人反对,庄氏是自己有功,而非丈夫或儿孙得力,要因她本人的功赏她,封敕命算什么?其实皇上是赞同这一点的。边城军出身的他喜欢赏罚分明。

女人不女人的,皇上真不介意。他以前甚至在心里感慨过,但凡万商不是詹水根媳妇,而是他兄弟,他早把万商提溜出来做事。所以女人怎么了?能做事就行!庄氏既然是凭自己的本事立功的,那自然就要赏庄氏,使得有功之人能继续为国尽忠。

然后,朝堂上这两派就吵了起来,吵到最后都上升到“动摇国本”的程度了。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吵,其实是因为背后还有别的事。比如说,南方某地今年遭遇水患,赈灾的任务落到了某些人头上,却有另一些人试图拖后腿,他们本来就已经不对付了;又或者选庄氏为吏会透出一种信号,皇上别具一格用人才,这种信号让某些人心有不满;还有世家打算推行女则和闺训,虽然他们不觉得女则和闺训这种“好东西”能被农妇学去,但在这时候给一个农妇封吏,会妨碍他们宣扬女则和闺训……

吵了两天,又有第三方站出来。

他们表示可以选吏,但不如先把庄氏一家的户籍迁入皇庄,再选庄氏为吏。

这个说法就很有意思了,皇庄里的那些人本质上都算是皇上的佃户。虽然是佃户,但皇庄有时候还担负了为天下选良种、种春田以供皇上祭祀等等的职能,所以皇庄上的管事也能被称之为是“吏”。庄三妞去了皇庄,“吏”的名有了,日子也稳妥了。

看上去很不错吧?

但这样的“吏”其实并不属于正规官场。好比说皇后身边的宫女,也被称之为是女官,有些等级甚至还挺高,是三品女官、二品女官等,但朝堂上谁承认她们是官了?她们的权利就只在后宫之中,最多是成为皇后与外命妇沟通的桥梁,更多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第三方看似中立客观,本质还是反对选女人为吏。

朝堂上继续吵啊吵啊。

又过一天,大理寺递上一折子,说不久前从地方呈上一个案子,当地有妖僧作乱,打着符水包治百病的名义卖符纸,敛财数千两。百姓中有上当受骗的,少的被骗去五六百文,多的被骗去几十上百两,甚至还有三人因此耽误治疗,病情加重而亡。

这个案子被放到早朝上来讲,其实很多官员心里都不以为意。

像这种妖僧作乱的,最起码要死个几十上百人,或者敛财的数目再大一点比如贪了十万两,甚至还勾结了当地势力,以至于需要派兵镇压,这才值得被放到大朝上来讨论。不过几千两银子而已,只病死了三个人,你们大理寺自己处理了不就好了?

现任大理寺卿虽也是乱世里就投靠了皇上的,但他并非由世家引荐,算是自己找过来自荐的。对比那些屁股明显歪到了世家去的官员们,皇上显得很信任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