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东川会泽一直不太平,铜场时有被袭击的情况。那些部落藏身十万大山里,不出动大军很难抓住他们。另外就是在靠近雪区的地方,经常会有头人率领藏民打劫茶马商队,然后在木府兵出动时,又快速撤回雪区。”胡泉答道:“雪区不在云南的管辖范围内,王爷又命令我们不得越界,我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哎。”朱桢摆摆手道:“这条命令是当年消灭麓川之前所下,目的是防止他们和藏人联手。现在麓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还跟他们客气个屁啊?”
“这么说可以越界了?”胡泉惊喜道。
“为什么不可以?”朱桢提高声调道:“难道雪区不是我大明的国土吗?给我狠狠地打!打到他们老实为止!”
“遵命!”胡泉兴奋地应一声。
“至于东川那边,应该都是铜矿闹的。”朱桢又道。
“是,原先铜矿都是那些土司的司产,被我们征服之后全部收归了朝廷,而且这几年由于引进了浙江的采铜技术,产量已经将近原先的十倍了,他们能不眼红,能不生气吗?这个死结很难解开的。”胡泉叹气道。
“那就一剑把死结劈两半。”朱桢沉声道:“他们袭击铜场,却不袭击铜矿,显然不只为了泄愤。”
“那当然了。”胡泉笑道:“矿石又重又不值钱,得提炼出纯铜来才值钱。”
滇铜品位虽高,但含铜率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矿石在二十分之一左右,优点是可以露天开采,量大管饱,所以矿石并不值钱。
但经过冶炼后,提纯出来的铜锭就不一样了,那就是钱本身啊,甚至比钱还值钱,毕竟铜钱中还会掺杂一部分的铅或者锡……
而且冶炼过程并不简单,至少远超土人们的能力范围。所以那些蛮部都是瞄准了铜场抢,没人打铜矿的主意。
“这样吧,回头我带那些矿主去巡视一下,找个最合适的位置,建一座县城。”朱桢便沉声道:“把所有的铜场全都集中在城内,城外一座不留,我看他们抢什么!”
第一四零三章军屯成果
“好主意啊!”胡泉闻言赞叹道:“王爷总是可以跳出窠臼,站在更高的层面解决问题!”
“哈哈,其实本王也就是一般人。”朱桢大笑起来。
“王爷真是过分谦虚了。”胡泉自然是不信的。
其实朱桢还真不是过分谦虚,他之所以总能出人意表的想出办法,而且最后总能漂亮的解决难题,是因为他能以史为鉴。
只不过别人知道的历史都是过去史,他掌握的是“未来史”……
现在别人都为东川远超前朝的铜产量而欢呼,但朱桢却知道,明朝的滇铜产量跟后来的清朝比起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清代矿业最为兴盛的乾隆时期,滇铜占全国铜产量的八成以上,当时全国的铜材基本都由云南供给。而东川铜矿的产量,又占滇铜产量的七成以上。所以眼下东川这点产量,还不到极盛期的零头。
那么为什么会在开采冶炼技术没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差别这么大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雍正五年,在东川府的群山中设立了会泽县,将所有的铜矿冶炼转移到了县城里,改变了原先就近开场,分散冶炼的状况。
集中冶炼的好处实在太多了,譬如便于生产、运输,当然也更安全。让矿主可以放心的进行长期投资,可以建造更大规模的矿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生存环境安全了,才会有更多的百姓愿意来东川谋生。东川铜业发展的最大桎梏——人手短缺,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从那之后,东川的铜业发展,才正式进入快车道,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铜都”,支撑起清廷财政的“半币江山”。
甚至有人说,清朝能统治中国两百多年,有一半功劳要记在滇铜身上。
所以朱老板要是知道这事儿,打死也不会把云南给沐英的。估计老六都得给撵到外云南去,休想靠近他的聚宝盆。
可惜这事儿朱桢不说,他永远也不会知道……
朱桢要在云南建的那座城,正是会泽。不过他在资金上并不紧缺,所以也不着急催生出个铜都来。就那么顺其自然,让它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就好了。
眼下能解决东川的治安问题,就足够了。
三人便沿着金池湖边的青石路,走在依依垂柳之下,丝毫感觉不到盛夏的酷暑。
“再说说军屯的情况吧。”朱桢又对他大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