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鸡毛和蒜皮的寓言故事 > 第7章 没有儿子的心酸(第1页)

第7章 没有儿子的心酸(第1页)

在偏僻而又遥远的农村,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刘老汉和他的妻子,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任劳任怨。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他们过多眷顾,尽管夫妻俩勤勤恳恳劳作了一生,却只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刘梅,小女儿叫做刘兰。

这个家庭,由于没有儿子,在村子里的地位显得格外卑微。生活的贫困如影随形,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刘老汉和妻子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从日出到日落,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

可即便如此,那微薄的收入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家庭最基本的温饱。他们居住的那座破旧的土坯房,历经了无数风雨的侵蚀,在狂风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坍塌。屋内更是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简陋得让人心酸。

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刘老汉一家总是被无情地安排在角落里,仿佛他们是被遗忘的存在。

人们看向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轻视和怜悯。“这没儿子的家,就是没个顶梁柱,日子能好到哪儿去?”这样刺耳的闲言碎语,时常在刘老汉的耳边响起,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痛着他的心。

刘梅和刘兰从小就格外懂事,她们深知家里的艰难处境,也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姐妹俩在很小的时候,就努力帮着父母分担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庭院,样样在行。

到了农忙时节,她们更是毫不犹豫地跟着父母下田干农活,稚嫩的双手布满了老茧。

在学习上,姐妹俩也格外刻苦,每晚在昏暗的油灯下埋头苦读,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即便姐妹俩如此优秀,村里人的议论却从未停歇。“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反正最后都是要嫁人的。”这些话语像沉重的枷锁,压在姐妹俩的心头。

刘梅初中毕业后,望着父母那日渐憔悴的面容和家庭那沉重的经济负担,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学业,跟着村里外出打工的队伍,前往城里闯荡。

在那嘈杂喧嚣的工厂里,刘梅没日没夜地干活,如同机器一般不知疲倦。她省吃俭用,把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寄回家里,只希望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让妹妹刘兰能够继续读书。

刘兰则带着姐姐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在求学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她心里憋着一股劲,暗暗誓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向村里人证明,女孩并不比男孩差。

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刘兰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可当她满心欢喜地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时,等待她的不是祝贺与赞扬,而是邻居们的冷嘲热讽:“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嫁出去,这钱都白花了。”

刘老汉和妻子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的不公与偏见,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抚摸着刘兰的头,鼓励她一定要去上大学,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刘兰带着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满怀憧憬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在大学里,刘兰深知这学习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她每天都像是上紧了条的时钟,一刻也不敢停歇。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校园,她就已经早早地起床,匆匆赶往图书馆,只为能占到一个座位,然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刻苦攻读专业书籍。

课堂上,她总是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听讲,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老师讲的重点。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她总是第一个举手,积极回答,那专注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学习,刘兰还积极投身于各种社团活动。她加入了学生会,热情地为同学们服务,认真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她还参加了志愿者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去福利院、敬老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爱心。她的身影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忙碌着,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散着独特的光芒。

然而,刘兰的大学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她来自偏远的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大学课程,尤其是高等数学和一些专业的理论课程,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起来十分吃力。

看着身边的同学在课堂上轻松应对,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她感到无比焦虑和自卑。那一个个复杂的公式、一道道难解的习题,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她面前。

为了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刘兰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除了上课,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里。

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被她翻得破旧不堪,页面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和注释。有时,她甚至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长时间的劳累让她原本就瘦弱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她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可她依然咬着牙坚持着。

更糟糕的是,家里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刘梅寄回来的钱也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无法为刘兰提供更多的支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