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北宋在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 > 第65章(第1页)

第65章(第1页)

虽说钱少了点儿,但是问句话,又不需要他带路。帮閑接过钱,在手里颠了颠,“问什麽呀?”

“我想问哪个地方收鸡蛋?”

帮閑看了一眼他背后的篓子,直接告诉他,“哎哟,你这个点来卖鸡蛋,早市早没了。这样吧,你去南御街东侧最靠近州桥的地方,那边有许多饭馆。什麽张家酒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铺、李四分茶店,一直排到朱雀门,你就是一家家地问,总有一家能吃得下你这些鸡蛋。(1)”

张二伯眼睛一亮,不停拱手道谢。

帮閑擡了擡手,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第二个问题是什麽呀?”

“我想找医馆。越有名越好。”

帮閑笑了,“那可巧了。咱们汴就有两大闹市区,一个是州桥南的南御街中段,另一个是土市子。(1)州桥对面就相同寺,土市子就在相国寺后面。曹门大街与马行街相交的地方。土市子往北是马行街,街两边有衆多的医药铺,一直到旧封丘门。你一路问人就知道了。”

张二伯正要朝他拱手道谢,他却看到一辆马车停下,巴巴就跑过去,隔着车帘沖对方作揖。

张二伯三人在原地徘徊,“往哪走啊?”

张希瑶指了指大路,“我听明白了,既然是闹市区,肯定人流很多。咱们顺着那人潮往前,一路问人就是。”

张二伯点头,他也不敢随便问路人,就问路两旁的小二。

有的小二牛气哄哄,不仅不告诉,还骂他们没眼色。也有的小二是热心人,好心给他们指路。

三人走一路问一路,走错好几个岔路口,又折回来。终于到了帮閑口中的土市子,也找到马行街附近的药铺。

这条街两边坊巷纵横,人烟浩杂,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

那帮閑说得对,这儿还真是一长排的药铺。有“时楼大骨传药铺”、“金紫医官药铺”、“杜金鈎家”、“曹家独胜丸”、“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大鞋任家産科”、“张戴花洗面药”、“国太丞张老儿”等等。(1)

光看名字,张希瑶不确定哪家会用到蝉蜕。她不是学医的,不知道这东西能治什麽病。

她在外面看了一圈,其他药铺治的是专症,这个“国太丞张老儿”好像挺有牌面。说不定是哪个御医退休出来开的药铺。

她背着篓子进了药铺,负责抓药的药童看到他们三人,一看就不是治病的。

当张希瑶拿出知了猴,他喊了大夫过来。

大夫仔细打量背篓里的蝉蜕,“全卖?”

“对!”

大夫报了价,一斤八百文。

这价格一出,张二伯直接打了个嗝。他之前听二郎说过镇上给的价格。二十文一斤,阿瑶不肯卖。家里的孩子觉得能卖钱就行。为什麽还要拿回来。

孩子们还拖他进镇上卖了,得知侄女要来汴京,他就让孩子们再等等。

谁能想到,只是多走三个时辰的路,居然翻了四十倍。那个药铺大夫很黑啊。专骗他们这些贫苦老百姓!

他还在这麽愤慨,张希瑶已经从筐子里掏出蘑菇。

红菇是药用菇,要是这大夫认识,兴许能卖高价。

可是大夫看了半天摇头说这不是药。又看了篓子里的松茸等蘑菇。他提醒他们可以明早去东华门的市场,那边是皇宫采购的地方。像这种贵重的新鲜蘑菇可以送到那边卖。

如果他们赶时间,可以去州桥南的食肆,那边有许多饭t馆。价格肯定要比宫里给的低。

张希瑶朝对方道了谢。

大夫给称了重,总共是两斤三两。找了二十来天,装了满满一大背篓,居然只有两斤三两。这东西也太轻了。

大夫怕他们拿着不方便,特地给银角子。就是形状有些奇奇怪怪。

张希瑶出了药铺,又去第二家,先是问蝉蜕价格,倒是跟之前那家差不多。问到收不收蘑菇。大夫看了之后说不收。一连去了四五家皆是如此。

有一家药童直接拿着布在门口撵人,嘴里骂骂咧咧,“哪来的药花子。这是你们能来的地方吗?看病!你有银子吗?!”

张二伯以前只在镇上待过,看到对方这麽兇,就有点打退堂鼓,“阿瑶,这些蘑菇是吃的。不是药。咱们就别费功夫了吧!”

张希瑶觉得那客商能将红菇卖到汴京。五十文还有得赚,肯定不是当蘑菇卖。一定是当药卖。

不过她也知道二伯是被这些看人下菜的药童兇怕了。

他们进店不看病,只为了卖蘑菇。药童脸色就不怎麽好看。说话也不好听。

张二伯也是要脸的人。被一个半大孩子骂,他气不过。又不能跟对方吵。

张希瑶也没跟对方吵。直接无视对方,把对方当隐形人。就这麽一路问,她让二伯在外面等。她一个人进去就行。

张二伯不得不佩服侄女的厚脸皮。她好像一点也不在意这些人的冷脸。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时楼大骨传药铺”里,这个掌柜收红菇。

张希瑶不懂药,所以她不知道对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有很好的疗效,在被制成“舒筋丸”。正是“时楼大骨传药铺”独家秘方。(2)

大夫问她从哪找到的。

张希瑶也没有瞒着他,“这是我自己采的。之前一直卖给客商。不过他一年只能来一次。最近家里要用钱,我就做主拿来东京,看看有没有识货的人。”

大夫点点头,伸了一巴掌,“以后你有这个红菇,尽可以全送过来。我都收。我每斤给你一百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