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科举考试,这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无数士子梦想的制度,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如新,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恰似那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不竭源泉。然而,时代在变,观念却如同深埋地下的顽石,难以轻易撼动。女子参加科举,这一提议在世人耳中,无异于晴天霹雳,震得人心神俱颤。究其原因,无非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老传统、老规矩在作祟,它们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李清歌,这位大炎王朝的女帝,身着龙袍,端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她的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与不快,却也能深刻理解朝臣们的顾虑与偏见。毕竟,千年的习俗,岂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平日里与她志同道合的刘墉与刘清平两位大臣,竟也在此事上持反对意见。李清歌的脸色不由得沉了下来,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她望向刘墉,声音低沉地问道:“刘爱卿,你为何反对开设女科举?”
刘墉见状,心中虽有些忐忑,却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回答道:“臣知道陛下您一心想要推广男女平等,但开设女科举一事,实在需要慎重考虑。臣担心,此举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麻烦。”
李清歌闻言,秀眉微蹙,她深知刘墉的忠诚与谨慎,便耐着性子听他继续说下去。刘墉硬着头皮,继续说道:“科举考试,自古以来便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它看重的是才学而非性别。然而,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导致女子读书的机会寥寥无几。若真的开设女科举,那么前去应试的,恐怕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她们学些字句,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家务;另一类,则是昔日青楼中的才女,她们凭借才情吸引文人墨客,名声虽响,却难免有些风尘之气。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必须谨慎对待。”
李清歌听了,沉默片刻,心中暗自思量。她深知,读书之路,本就充满艰辛,尤其是对于女子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普通百姓家的男孩,尚且有许多因家境贫寒而无法入学,更何况是女孩呢?于是,她缓缓说道:“自古以来,便有‘文穷武富’之说,读书之路,确实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因此,能去参加科举的,不是豪门贵女,便是昔日风尘中的佼佼者。刘爱卿,你的担忧,朕心里都明白。”
刘墉闻言,心中稍感宽慰,便又接着说道:“陛下,大户人家的女儿,若真的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恐怕会带来不少问题。她们背后有着强大的家族势力,一旦因为改革而触动了她们的利益,难保她们不会怀恨在心,利用科举之机,拉帮结派,对朝廷不利。”
刘清平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此事不得不防。这些大户人家,向来都是朝廷的隐患,若再让她们的女儿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岂不是更加难以驾驭?”
李清歌听了,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那笑容中既有无奈,也有坚定。她回答道:“你们所担心的,确实不无道理。但是,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才。女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她们同样能够顶起半边天,怎么能因为过去的恩怨,就轻易放弃那些有才华的女子呢?”
说到这里,李清歌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她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共治天下的时代。她缓缓说道:“想当年,武则天皇后能够接纳罪臣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让她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甚至让她掌管宫中诏命,这份胸襟与气度,实乃千古罕见。朕今日自比武则天,难道就容不下这些并无过错,只是因家道中落而失去上进机会的女子吗?其实,这是国家的损失啊。”
李清歌这一番话,说得既合情又合理,字字句句都敲打在朝臣们的心上。他们听了,不由得点头称是,心中对这位女帝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朝堂之上,一时之间陷入了沉默,只有李清歌那坚定而有力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久久不息。
她继续说道:“朕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就停滞不前。女子科举,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打破那些束缚女子展的枷锁,让她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朕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让大炎王朝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
李清歌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朝臣们的心田。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与立场,思考着如何为女子科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李清歌,则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用她那坚定的目光,眺望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属于女子的崭新时代,正缓缓向她走来。
刘墉与刘清平二人,听闻清歌女王之言,脸颊瞬间染上了两朵红云,仿佛春日里初绽的桃花,带着几分羞涩与敬意。他们连忙弯下腰身,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之礼,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陛下您真是仁慈又宽广,胸襟犹如那浩瀚无垠的天空,我等心中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犹如蝼蚁仰望高山,满心敬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歌女王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之上,一袭华贵的凤袍流光溢彩,与她那双深邃而睿智的眼眸相得益彰,仿佛能洞察人心。她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声音温润如玉,却又不失威严:“做君主嘛,识别人才与包容他人,二者缺一不可。古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何况是帝王呢?若那些旧时的豪门淑女之中,真有出类拔萃之才,我必当重用,不仅要让她们才华得以施展,更要让她们从心底里服气,对我忠心耿耿,共同为大炎的繁荣贡献力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群臣们纷纷点头称是,眼中闪烁着对女王陛下的崇敬与信服。“女王陛下真是英明神武,心系天下,我等愿誓死追随!”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到了年底。大臣们踏入国库,惊讶地现国库竟比往年充盈了许多,金银珠宝、粮食布帛堆积如山,令人目不暇接。待他们领到了丰厚的年终赏赐,更是喜出望外,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回家中,与家人共享这份难得的幸福时光。
在这欢庆的氛围中,除了少数几个固执己见的大男子主义者,仍旧对女王陛下心存不满外,其余的大臣们对清歌女王皆是心服口服,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清歌的威望如同日中天,连那些曾经极力反对女子参加科举的大臣们,也不敢再轻易表异议,生怕触怒了这位英明神武的女王陛下。
然而,清歌女王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她深知,要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面貌,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正式下旨重启科举之前,她精心谋划了三件大事,以确保科举制度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第一件事,便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清歌女王深知,传统的经史知识固然重要,但民生经济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她决定科举考试不仅要考察考生的经史才学,还要重点考察他们对民生经济的了解。民生经济占六成,传统才学占四成,只有才学和能力都具备的考生,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一决定,无疑为那些出身贫寒、却对民生经济有着独到见解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第二件事,则是改革官员的选拔机制。清歌女王认为,考中的进士不能直接当官,而是要先以“官选生”的身份到各地去历练一年。这一年里,他们将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待历练期满,再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定职位。特别是那些一甲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将会得到更特殊的待遇。不仅会被派到富饶的地方实习,而且将来授的官职也会比二甲、三甲的高。这样的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官员的实践能力,又激励了考生们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三件事,则是为了体现男女平等的理念。清歌女王决定,科举考试要男女分榜录取,男进士占七成,女进士占三成。她深知,由于长期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时的女性有才学的人并不多。因此,她特意设定了这个比例来平衡男女之间的差异。虽然女进士的录取名额只有三成,但清歌女王估计,由于女性考生数量远少于男性,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所以最终的录取率可能会是男性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诏书一公布,全国上下顿时沸腾了。男学子们有的懊恼自己为什么不是女儿身,有的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希望能够在这场公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毕竟,十年寒窗苦读,虽然努力的人很多,但竞争实在太激烈了。能被录取的希望非常渺茫,更何况现在女科也开了,还分走了三成的名额。这无疑又增加了男学子的难度。
然而,科举制度的重启毕竟是一件好事。自从大炎女王登基以来,新政一个接一个地出台,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遗留问题,自然也是当其冲需要改革的。男学子们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们相信,在清歌女王的带领下,大炎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时代。
而女学子们则是欢欣鼓舞,她们终于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虽然录取名额有限,但她们知道,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她们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在这场公平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美好的未来。
清歌女王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这场科举制度的改革,只是她实现大炎繁荣昌盛梦想的第一步。未来,她还有更多的计划和目标,需要她和她的臣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但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大炎国的京城,春日的暖阳温柔地洒落在青石板路上,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街道两旁,柳丝轻拂,桃花笑春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花似锦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士子心中的焦虑与迷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清歌,这位在朝野间声名显赫的女官,此刻正站在她那简朴却不失雅致的书房中,凝视着窗外纷飞的柳絮,心中五味杂陈。她深知,这几年来,多少士子寒窗苦读,却因仕途拥堵,眼看就要白费心血。而自己,虽身为女子,却幸运地得到了女王陛下的赏识,得以在朝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份幸运,她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人。
正当李清歌沉浸在沉思中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侍女小翠匆匆进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大人,大人!女王陛下有旨,要重新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啦!”
李清歌闻言,心中猛地一震,仿佛有一股暖流涌入心田,将那些日的忧愁一扫而空。她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真是天助我也!这无疑是给那些有志之士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
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乃至整个大炎国。男人们听后,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而女人们,则是喜出望外,仿佛过年一般,她们从未想过,科举的大门竟然也会向她们敞开。
在京城的一处繁华街市,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书店里,各种科举辅导书籍被抢购一空,文具店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龙,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着笔墨纸砚,生怕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这股热潮中,李清歌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她不仅亲自参与科举制度的改革,还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为女子争取到了三成的新科进士名额。这一举措,无疑在朝野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赞叹她的胆识和远见,也有人质疑她的动机和目的。但李清歌却不为所动,她深知,这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展,为了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随着科举考试的临近,整个大炎国都沉浸在一片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士子们日夜苦读,家长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有的家庭甚至把屡考不中的儿子晾在一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女儿的培养上。他们明白,只要家里能出一个当官的,管他是男是女,都是光宗耀祖的事儿。
而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大炎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在大炎国的北方,大清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前朝的官员们一个个只知道占着位子不干事,贪污腐败成风。国家穷困潦倒,老百姓也跟着受苦受累。
乾隆爷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看着下面那些垂头丧气的官员们,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他深知,再这样下去,大清国迟早要亡国灭种。
喜欢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请大家收藏:dududu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