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残疾大佬的卷王之路百度TXT > 第八十一章(第2页)

第八十一章(第2页)

脑中却不由自主想起了齐佑。

齐佑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但也不能尽说胡话,问东答西,为了反对而反对,得有理有据。

同意耕种与不同意耕种,都该有具体的措施。

比如齐佑给给康熙写回来的信,详细记录了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大清天下田亩,以及能收到的粮食赋税。

如果仅在云南一地,耕地拿出百分之一来种番薯与洋芋,能收成多少,朝廷会少收多少的赋税。

百分之一的土地,实际损失的赋税,并不值得一提。

种地看天吃饭,干旱水灾虫灾等各种灾害比比皆是,天下总有地方粮食欠收,康熙不知道免了多少次百姓的赋税。

靠着免赋还不够,有时候还需要朝廷开仓赈济,还不如直接让他们试种新作物,解决温饱问题。

这笔帐一算,最后反而给朝廷减轻了负担。

眼前的几人,他们不是不聪明,学习功课样样拔尖,提出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只康熙还是感到不大舒服。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他们只想着怎样反驳对方,却没人拿出具体的措施。

康熙顿觉意兴阑珊,没心情再讨论此事,干脆道:“先到这里吧,梁九功,传膳。”

几兄弟都知道康熙不高兴了,连最活泼的十四都不敢再做声。

食不言寝不语,父子们照着规矩,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饭。

饭后几人告退,康熙背着手,在廊檐下走动着消食。

京城秋季的夜里,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天际的弯月,洒下清冷的月光。

康熙站在那里,定定眺望。

北地的秋,该已经起霜,甚至得穿棉袄了吧。

康熙脑中浮现过几个儿子穿着缂丝衣袍,围坐在东暖阁的情形。再想起北地的荒凉,齐佑总是一身旧衫,辛苦操劳,心中难得掠过一丝愧疚。

*

齐佑收到康熙的来信,差点儿没惊出一身冷汗。

果然,康熙准备给他送人来。齐佑无语腹诽,他真不需要康熙的这份关怀,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纯粹添乱。

算了下日子,估计康熙应该收到他的信了。他不知道结果如何,急也无用,只能暂时等待消息。

康熙再次送来的信走了急递,约莫十天左右就到了齐佑手上,信中将他骂了一通。

康熙当然没提前给齐佑开府的银子田庄,好在的是,骂归骂,没强行令他成亲,还很大方给了他两千两银子。

齐佑清楚康熙,康熙也清楚他。他拿到银子不可能是为了自己享乐,或者拿去做别的事情。

就这么个偏僻的地方,他能干嘛呀!

两千两银子也不顶数,齐佑开始折腾开源的问题。

比如先前他想到的黑木耳。

如今人工种植的黑木耳,深究起来还是纯粹野生,只是将木耳的生长地,弄得离自己家近些而已。

大规模的种植,得要靠科学技术,先不提菌丝的改进,大棚以及温控这两样就是一大技术难题。

齐佑也不

急,野生的有野生好处,至少卖给内务府时,他可以心安理得要大价钱。

另外一方面,齐佑打算让百姓自个儿去琢磨研究。反正种好了,赚来的钱都是属于他们自己,不愁他们没动力。

这边不愁地,修屋还算快,学堂在第二年就建了起来,远比顺义还要宽敞。

先生就没那么容易找了,在学堂建好之后第三年才陆陆续续赶到。齐佑也不急,这边学生不多,语言也不通,正好这几年先让他们识字学语言。

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番薯地里施肥之后,获得了丰收。次年小麦种植的产量,差不多与顺义齐平。

这对齐佑来说是天大的喜讯,百姓们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成天都干劲十足。

康熙更是龙心大悦,也不骂齐佑成日变着花样送货物回京,从他兜里掏银子了。

忧愁的是,水稻仍然需要继续攻坚,亩产只有顺义的五成。

第二年齐佑换了地种洋芋,还是遇到了欠收,只有第一年产量的九成左右。

而且洋芋还遇到储存难的问题,地窖窖藏的洋芋,到了春季时,至少得坏掉近两成。

只拿来吃的话,齐佑就不担心,收回来的洋芋早早就可以吃完。要拿来做种的洋芋,必须存到次年地化冻,齐佑就无能为力,只能提前多存一些。

坏掉的部分,加上欠收,齐佑算了一下,实在是不划算,只能减少种植面积,继续改善品种。

同时,齐佑还派狼覃

军,到京城去拉洋芋种子来换着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