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这段时间荆正天早就把买方子的钱给赚回来了。
荆正天生意如此红火,林回星倒也不嫉妒,毕竟之前这买方子的时候他就已经赚了一大笔了,实在没有再去眼红他人的道理。
天气凉快了之后的好处之一,就是林回星他们回村里的时候能稍微轻松一些。
虽然林回星心里有着很大的把握,但是人心到底是复杂的,于是在回程的路上,他就先把事情和苏应平他们说了。
彼时苏应平正帮林回星背着背篓,闻言想都没想就道:“这玉米种子本来就是你卖给我们的,种出来后卖给谁不是卖吶,这秦家还愿意出高价,那就更加没有问题了。”
苏应平说完见林回星还是满脸心事的样子,又拍着胸口保证道:“回头让我阿翁和村里人说一下,村里人肯定是愿意的。”
村里不少人都帮着林回星往秦家送过货,秦家的煊赫和富贵,众人也是看在眼里的。
要不是有林回星,别说秦辉了,就是杂货铺秦掌柜这样的人物,村里人都是很难见到的。
亲眼见过玉米的高产后,村里人自然是知道这玉米的好处的,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就是再好,这玉米的价格也不可能超过稻谷。
稻谷多难伺候啊,既怕旱又怕涝,一亩田里的出产也要比一般粮食要低上一些。
玉米就不一样了,一亩地的玉米能抵五六亩地的稻谷了,物以稀为贵,在玉米高产的背后,也代表着它的价格也不能太高。
村里那些婶子和小媳妇,自从家里买到玉米种子后,也有想往娘家送的。
不过山里几个村子距离都不近,这又不年不节的,倒是没听说谁回过娘家。
或许这也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不过苏应平觉得村里的人都挺通情达理的。
退一万步说,这一年多里村里人从林回星这里得了这么多的好处,就算有人往娘家送了种子,只要回头他把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一说,大家就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事实也确实如苏应平所想,回到村里后,林回星都没等到第二天,当天晚上就去找了苏大贵。
关系重大,苏大贵也没轻慢,第二天一早就把村中各家的当家人叫到自家院子里开会了。
自从大家的日子好过起来后,村里就很久没有这么兴师动众的场面了,所以消息一出,除了各家的当家人后,村里的女眷们也放下了手里的绣活,去苏大贵家里旁听了。
哪怕苏大贵家里的院子站不下这么多人也没关系,村里人平常看热闹看多了,往低矮的泥巴院墙上一趴,也能旁听得津津有味。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说清楚后,苏大贵才板着脸提醒:“说起来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林郎君和秦家的这层关系,我们明年地里的玉米直接被秦家预定了。”
“像秦家那种体面人,在价格上肯定不会亏待我们的。”
苏大贵说完后,林回星也紧跟着开口:“我也可以和大家保证,下次见到秦公后,我就去和他谈,不管明年年景怎么样,大家地里种出来的玉米,最低我都让秦公按照比稻谷贵的价格收购。”
玉米实在高产,这次林回星又卖了不少种子给秦家。
这可是能够自留种的老实玉米,脱粒更是林回星自己带着村里的半大孩子,磨破手掌一层皮才全部弄完的。
纯手工脱粒也不会伤到玉米的胚芽,所以明年光是秦家自家庄子上种出的玉米,估计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林回星想得明白,秦辉得了这个种子,肯定是要通过周珩往朝堂上送的,两千多斤玉米种子的出产虽然不少,但要是上头那位想要大范围推广玉米,那秦府手里的这点玉米种子也是很不够看的。
都说北境苦寒,北境的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不但地里出产少,还得时时防备外来者的侵袭。
为了国家的安定,戍边的将士更是以十几二十万计,北境负担不了将士们的嚼用,永国往北境运送粮草的徭役一年到头都没听过。
林回星听完秦辉的描述后,觉得永国的北境气候和现代的西北也差不多,这种地理环境,不管是种植玉米还是红薯,都是十分可行的。
至少在现代西北的蜜薯和板栗薯就挺有名的,其实沙地富硒西瓜也是适合在北境种植的,不过林回星并不准备一下子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
在上梁沟的村民严重,这稻谷就是最能卖出价格的粮食了。
玉米那么高产,林回星一个种地的门外汉随随便便侍弄了一季,就能如此丰产,他们在种地这件事情上比林郎君更用心,更加精通,明年一亩地怎么着也得出产个千儿八百斤来斤的玉米吧?
这要是按照稻谷的价格来算——
乖乖个天菩萨!这可真是一笔大家想都不敢想的进项!
想到明年将会到手的一大笔钱,村里人也没犯糊涂,马婶子更是直接拍着大腿道:“前几天我娘家阿翁过生日,我回去的时候就带了几斤玉米种子过去,等会儿我就过去要回来。”
见马婶子如此自觉,苏大贵也没多加苛责,他也不确定是不是只有这么一例,只能环视了一圈人群:“大家心里有数就行,这玉米种子怎么着要收回来,明年和后年都只能咱们自家种。”
这当女儿的心疼娘家也是人之常情,说完硬性要求后,苏大贵又放缓了语气:“林郎君已经说了,等过了这紧要的两年后,这玉米大家就想给谁种就给谁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