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急命平身,然后赐座,执其手而感喟道:昔在万年宫时,夜间山洪突发,若无卿登高长啸,朕与天后皆为鱼鳖矣。又灭九姓突厥、平高句丽,使漠北、辽东俯首称臣,皆卿之大功,朕岂能忘耶?但有人向朕进献谄言,说卿在乌海城下故意纵敌,以致大非川失利,朕未听信;又因新罗之败,有司论罪将卿流放,朕虽不舍,奈何军法难饶。
薛仁贵闻此,倒身再拜:臣蒙陛下如此眷顾,虽粉身碎骨,难报天恩于万一。
满朝文武眼见此状,无不感动,泪水盈眶。
高宗急下阶亲手扶起,复令归座,然后问道:卿乃大唐战神,天下闻名,四边皆畏。今届古稀,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朕实不舍再使卿跨马挺戟,再赴沙场。然突厥十姓复叛,西边不宁,西凉道路断绝,朝中再无能臣猛将,奈何?
薛仁贵受天子一激,霍然而起,昂然说道:臣虽年老,尚能开十石硬弓,挥百斤大戟。且臣受两代皇恩,岂忍见胡虏犯边,而安睡于卧榻上耶!如陛下不弃,则请授臣将印,这便出征。若不平定反叛,生擒敌酋以归,则必使部将提臣首级,来见陛下!
高宗闻罢大喜,当时宣诏,拜薛仁贵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领军十万出征。薛仁贵领命谢恩,来日点将祭旗,辞别天子,旗风猎猎,再踏征途。
一路黄沙漫漫,寒鸦唳鸣,众军见主帅白马长戟,身穿白袍,虽是苍髯白发,威风不减当年,无不激奋,斗志满怀。
于是西至云州,与突厥叛军两相对垒。
阿史德元珍越马出阵,向对阵高声叫道:你岚州刺史王德茂号称无敌大将,已于某之枪下作鬼。尔等尚不知死,敢来犯我兵锋!对面领军之将为谁,可敢报上姓名否?
言犹未了,一骑白马冲出,马上老将喝道:对面小儿坐稳鞍桥听着。若问某家姓名,更非别个,乃白袍薛仁贵是也!
阿史德元珍一怔,继而哈哈大笑:休来诈我。我闻薛仁贵流放象州,早死久矣;你是何人,敢来诈我!
薛仁贵冷笑一声,将大戟挂在得胜钩上,左手揽辔,右手缓缓将帅盔摘下,托在掌中,露出本来面目,向对阵叫道:尔突厥诸将,可有不识薛白袍者乎?
突厥军中凡百夫长以上,或三十岁以上老兵,哪个不识薛仁贵?当听到薛白袍三字,已自如雷贯耳,惶恐万分;此时见到此位老将显其庐山面目,当真是如闪电击目,相顾失色,就连阿史德元珍,也惊得呆了。
薛仁贵复戴帅盔,横戟上前,喝道:哪个不服,便上前来战!
突厥众将一阵骚乱,忽齐都下马,列拜于地,然后上马,回送便走,更不回顾。
阿史德元珍尚在犹豫,薛仁贵忽举大戟过顶,厉声喝道:众将何不上前击贼!
后面诸将闻令,因率十万唐军纵马奋击,直入战阵,箭射刀劈,尽力拼杀。由是迭经七战,大破突厥叛军,斩首万余级,捕虏二万余人。
阿史德元珍最终率其残部,远遁沙漠。
薛仁贵取得完胜,只恨不曾生擒阿史德元珍。于是奏凯还朝,天子率众臣亲迎出城外犒师,对老将薛仁贵大加夸赞,厚加抚慰赏赐。
随征将士,亦各封赏有差。
薛仁贵至此功德圆满,光照千秋,便于次年在家中安然去世,终年七十岁整。
高宗大为悲悯哀悼,册赠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护灵柩返乡安葬。
历史真相:据《新唐书》记载,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是为蜀汉蜀郡太守薛永之后。薛永之子名为薛齐,因蜀亡于晋,随后主刘禅入关中投降,因而迁至河东汾阴,就此定居。薛齐长子名曰薛懿,生有三子,便将河东薛氏分为三房;次子薛雕,号为“南祖”。薛雕四世孙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亦是当世有名战神。薛安都六世孙即为薛仁贵,历历可考,不容置疑。薛仁贵有子五人,长子薛讷,次子薛慎惑,三子薛楚卿,四子薛楚珍,五子薛楚玉。至若《说唐》所云,子名薛丁山,女名薛金莲之谓,纯属子虚乌有。
薛仁贵既死,吐蕃军与唐师又激战经年,唐军受挫,吐蕃乘势入寇河源军。
当时河源守将乃是司马娄师德,字宗仁,乃是郑州原武县人氏。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初任江都县尉,后累迁至监察御史。
唐高宗仪凤三年,李敬玄征讨吐蕃,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赤红抹额前往应募。唐高宗大喜,拜为朝散大夫,命其随军出征。
李敬玄战败返回鄯州,娄师德奉命在后收集逃散将士,军队重又振作,因此立功。高宗又命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敬畏诚服,从此之后数年不敢犯边。娄师德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兼管屯田事务。
因见吐蕃入侵河源军,娄师德奋师出迎,激战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吐蕃败退,西部遂告平定。
天子闻报大悦,以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数师德再三辞谢,高宗亲加抚慰:卿有文武材干,颇称其职,幸勿辞也!
永淳元年,有两位名人去世,一为窥基法师,一为药王门掌门孙思邈。
字幕:窥基法师俗姓尉迟,字洪道,乃京兆长安人。
窥基父名尉迟宗,官拜左金吾卫将军、松州都督、江油县公。洪道因在其著述中常署名窥基或大乘基,故后人遂称之为窥基法师。少习儒经,善写文章,容止不俗。
玄奘见而意中,亲度其为弟子,又奉敕选入大慈恩寺常驻僧。应诏参预译经,从玄奘于慈恩、西明、玉华等译场,受业注疏九年。
玄奘圆寂之后,窥基重回大慈恩寺,专事撰述,后云游各地讲经,弘化师尊玄奘所创唯识宗学说。译经有《成唯识论》、《辨中边论颂》、《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著作四十三种,现存三十一种,号称百部疏主。永淳元年十一月病卒,年五十一岁。
字幕: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出家学道,世号孙真人。
孙真人博涉经史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尤善医药。身历北周、隋及唐三朝,世人皆不知其年岁。北周末天下大乱,隐居太白山;隋朝建立之后,文帝杨坚征其为国子博士,托疾不就。唐朝代隋,太宗、高宗屡次征召入朝授以官爵,亦皆固辞不受,九十岁下山,始讲养生之道。
当时名士孟诜、卢照邻等,皆拜孙真人为师,执弟子之礼。
孙思邈另有一个身份,乃是药王门掌门,其门下俗家弟子皆都不知。药王门创于春秋末期秦越人之手,后世称其为扁鹊而不名。
传至东汉末张仲景,又推让掌门之位于神医华佗,曾与汉寿亭侯关羽交厚,遂为魏王曹操所忌,投于监狱,故诈死掩埋,破坟而走,隐姓埋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