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大家质疑,李凡自信起身,说道:“我同意沈工的观点,走自主研发。”
沈工嘴角笑笑,抱着面前的大瓷缸子,咕咕地灌进两口水,这孩子果然比霍劲松好多了,正的是对自己胃口。
“你详细说说。”沈工点头。
李凡:“众所周知,引擎是军舰的“心脏”,它是军舰最核心的部件,大家也都知道军舰的制造成本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是花在引擎上。”
“也就是说引擎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整艘军舰的先进与否。军舰不是摆设,只要造出来能跑就行,它跟民用轮船不一样。如果动力跟不上,那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之前那位投反对票的蓝色劳工服,此时瞳孔闪烁,站了起来:“小同志,说一千道一万,现在时间紧迫,根本没空让我们墨迹,你究竟懂不懂自主研发的难道啊!”
面对劳工服的质疑,李凡正色望去,脸上没有丝毫畏惧:“想必前辈知道,西北研发核武的时候,咱们国家各型号导弹炮弹水平处于什么水平,可以说相当低级,以至于在北方跟米国打的时候,我们经常自嘲自己是万国牌。但那时候为什么还要集中全部研发核武呢!还不是因为它是所有武器中的王者,要造就造最强!!!如果我们仅仅因为时间,后悔的终将是我们自己。”
沈书明坐在最前排首位,十分欣慰地冲李凡点了点头。
“关键是我们现在还造不出!”另外一名专家忍不住插嘴道
“造不出来,就不造了吗?”说到这里,李凡突然用目光扫向众人,他问:“军舰的引擎推进器也就是燃气轮机最难的部分,大家认为是哪里?”
众人还没发声,蓝色劳工服又唰一下站起抢答:“叶片强度。一台40000马力的燃气轮机内部转速会达到每分钟17000以上的转速,叶片承受的离心力相当于叶片本身的17000倍,再加上随着距离转速带来的超强高温,它的强度是目前技术最难达到攻克的!”
“不是,”李凡摇摇头,随后他顿了顿,轻轻挽起衣袖,露出里面那根白净修长的手臂:“我昨晚对引进的驱逐舰进行过数学模拟,当它的转速达到每分钟19500转时,只需要连续工作两分钟,就会出现断裂。”
“那不是正是说明燃气轮机难点在叶片强度上?”有位专家抬手不解的说。
“是啊,是啊……”其余人纷纷符合。
搞过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人,都知道层流现象。当火力全开的时候压气机会将热风吹到燃烧室,那里的风速相当于18级的飓风。这个时候叶片的强度至关重要,如果发生断裂那不正好说明现有强度更不上马力的需求吗?!
面对大家质疑,李凡微微一笑:“可是当我改变模型中的一个变量后,原来的叶片强度却可以支撑起每分钟22500转。”
这话一出,现场死鱼般安静,沈工的眉头更是皱的死紧:“你改变了什么变量?”
面对沈工的问题,李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炮筒为什么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
这话问得颇为跳跃,沈工没反应过来,海上保密局那边倒是咳了一声:“高温。”
说话这人面色坚毅,身体素质明显跟在场技工不同,从上到下都透露着结实两个字。
他不是别人,正是霍劲松。
“炮筒连续工作会导致管口融化,产生形变,降低精准度,甚至出现炸膛,危险极高,所以一般会主副炮结合使用,如果需要长时间工作,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水温降温。”
“总之,”霍劲松说完略一停顿,回望李凡:“主要就是温度会影响材料的强度。”
“对,温度会影响材料的强度。”李凡继续说道:“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飞速转动的情况下,在不改变叶片强度的情况下,单纯降低叶片的温度。”
这话一出,项目组立马响起嗡嗡的讨论声。
沈书明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温度影响强度。
如果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在保证引擎内部高温不变的情况下,单纯降低叶片温度,那不仅可以解决短时间无法出成果的难题,更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直接让国内军舰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可问题是如果才能做到呢?
001在小空间内也发出了同样的疑惑——如何才能做到呢?!
“打孔!”李凡也没有卖关子,“用空气流速进行降温。”
“打孔?”
“打孔?”
“……???”
在场专家简直没有想到会是这种解决办法。
现在主流观点都是在采用精锻工艺制作叶片,又或者在叶片上涂抹隔热层。
用打孔去降温???这种破坏叶片完整性的办法即使降了温,那也会影响到原本材料强度——这年轻人,未免太不知所谓了吧!
沈工望着李凡,他的眼睛里全是惊喜。
他想到当初第一次带李凡去动力控制舱时,当时正值八月中旬,那是艘刚返航停港不不久的护卫舰。
控制舱的门一开里面简直就跟个火焰山似的,大家衣服瞬间湿透。
那个时候李凡除了在听自己讲述引擎内部工作原理。他还特意问了叶片工作方式以及材料属性,还着重问已经能否通过降温提高叶片功率……
当时自己没有对想,只对他说了句:“居然你感兴趣,那就好好研究研究,开学的时候告诉我,你的答案。”
没想到这孩子居然真的就一直在考虑。
而且看他这样子,他已经做出了答案。
沈工问:“那你到前面来,跟大家好好说说是怎么个打孔法?”
李凡点头,大步朝前,将自己的想法以及依靠的数学模型全都写了下来。
逻辑清晰,步骤严谨。
瞬间征服了在场一百二十多位专家。
大家相互对视,眼睛里全是跳动的火焰,像是在说,或许真的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