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理解,但她不能苟同。
他们会说出这样的话,只是因为他们对冬季两项不够了解。
冬季两项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接触过它的人就会知道,它多么有吸引力。
盛雪的不甘被挑起,坚定自己的信念,单人成组,她的目标从重在参与,转换为闯进四强。
除去上课时间,其余的空闲时光都被盛雪用来搜集资料,连吃饭、坐公交这种零碎时间都不放过。她每天熬夜到很晚,为了不打扰寝室的人休息,那段时间她长期在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店里通宵。
惠秀之找她了解进展时,发现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瘦了一圈,但好在她的精神状态不错,眼中闪着光。
初期进展得很顺利,盛雪很擅长资料整合,编写策划,她的初稿拿给惠秀之看,有得到惠秀之的表扬,也顺利进入初选。
盛雪推去电台实习一周的机会,全力为打入终选做准备。
有天,她突然得知,终选需要拉赞助商。
能进终选就意味着有进四强的可能,四强会在电台按周期挑时段播出,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一档节目不会白上,没有赞助支撑,谁也不敢拿收听率来赌。
盛雪无权无势无人脉,就是一个普通学生,要想拉赞助实非易事,而参加活动的大部分学生也和一样。
好在电台和院方也有考虑到这点,有给比赛的小组推荐赞助商名单表,在这些名单里去拉赞助的成功几率会很高,但争取合作的机会学生们各凭本事。
那段时间,盛雪东奔西跑,根据电台和院方推荐的名单一一去找,她得到回复无一不是让她回去等消息,可她回去后就没下文了。
她从来没有那么无力过,不甘心,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很多赞助商都说盛雪的策划不错,但没有人敢赌,赞助不是过家家,哪怕只是短期合作,投钱少,也没人愿意看着自己的钱打水漂,资本家是要看利益的。
临近终选,盛雪还是一无所获。
没有赞助会直接从终选名单里筛除,盛雪已经做好失败的准备。
等待结果公布的那天,盛雪却听到自己进了终选。
盛雪从赛方那得知,在截止日期前一天,惠秀之带着一笔赞助找到他们,说要投给《立·冬》。
事后,盛雪联系到惠秀之,从惠秀之那得知,不是任何商家,是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提供的资金。
惠秀之说,她当时问那个人,为什么愿意投《立·冬》,那个人给的回复是:“这个节目的名字我很喜欢。”
立·冬——冬季两项当如鹤而立。
后来,《立·冬》杀进四强,一举拿下第一,还被上级看中,给予特别支持,特批在电台黄金档播出。
盛雪最可惜的是,那个赞助《立·冬》的人不愿露面,也没留下联系方式,以至于她没能当面感谢他。
盛雪把惠秀之和凌灵送出去。
返回病房时,张高轩正在看手机,手机在播放电台,他一看见她,就着急忙慌的把电台关掉:“盛雪姐,你回来了。”
“嗯,”盛雪对刚刚张高轩放的节目很熟,“你是在听《立·冬》吗?”
“凌灵说这个是你的节目,我就搜来听听。”惠秀之同盛雪谈话时,凌灵跟他说的,他闲来无事就搜着听,盛雪在广播里的声音很专注,能吸引人往下听。
“这样。”盛雪淡笑。
她刚跟惠秀之聊完,思绪还是乱的,她需要一点时间整理。
盛雪看着病床上的林旭东,又看了看张高轩,她突然想跟他聊聊关于林旭东的一些事情。
张高轩注意到盛雪一直盯着他看,试探性地问道:“盛雪姐,你有问题要问我?”
盛雪犹豫点头:“我想跟你聊聊你的老师。”
林旭东车祸的时候应该才24岁,之后离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修整期,紧接着开始教张高轩冬季两项,张高轩应该会相对清楚林旭东在离队之后的生活。
她想要了解。
张高轩沉默片刻,视线飞快扫过病床上的林旭东,又转而落在盛雪身上:“行。你想知道什么,你问,我能说的都告诉你。”
“林旭东是什么时候开始教你的。”
“五年前。”
五年前张高轩15岁,林旭东经历车祸不久,盛雪还没有策划《立·冬》。
“他平时除了教你以外,还会做什么?”
“老师平时除了教我以外,好像就没做别的了?”张高轩语气不太笃定,回想一下,确实如此,“老师的日常生活很枯燥。”
离队后的一段时间,林旭东的心理状态很差,维持一段很长周期的心理治疗,期间对冬季两项缄口不言,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一直平平。在心理状态有所好转之后,他开始进行体能锻炼,每天坚持,在身体素质这一块儿的锻炼一直没落下,只是不如以前量大,也不再碰过板,也仍旧不提冬季两项。
林旭东仿佛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运动员三个字离他远之又远。
“最初我妈找到他,他持拒绝态度的,”没有拒绝的很彻底,只是委婉的让封瑗去找别人,“但因为我母亲坚持,再加上……”
“我知道。”因为张高轩父亲张学扬,林旭东对他们一家始终抱有亏欠,张高轩不好说这些,但盛雪懂。
张高轩诧异,没想到老师竟然会跟盛雪姐说这个。
“之后老师的生活基本三点一线,我家,他家,滑雪场。”张高轩继续说。
“他在来这里之前,没有别的工作吗?”
“有,很多杂事都做多,”唯独不做跟滑雪相关的,“收入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