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传来的紧急军情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京城重建过程中逐渐恢复的平静。苏轼接到朝廷命令,必须即刻前往边疆协助处理战事。这个消息让苏轼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国家的安危,边疆战事紧急,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另一边是京城尚未完成的重建工作,以及他满心牵挂的我。
苏轼在得知消息后的当晚,独自在庭院中踱步,眉头紧锁,心中满是纠结。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感受到他手掌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苏公子,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边疆的事刻不容缓,你放心去吧,京城这里有我。”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坚定而平静。苏轼转过头,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苏瑶,我实在放心不下你,京城虽在重建,但赵康的党羽仍在暗中作祟,我怕你会有危险。”我微笑着安慰他:“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看,在这一系列灾难中,我不也挺过来了吗?而且,还有李明、阿秀他们陪着我,你就安心去边疆吧。”
除了李明和阿秀,苏轼身边还有一位名叫周伯的老管家,他跟随苏轼多年,忠心耿耿。得知苏轼要去边疆,周伯连夜收拾行李,一边收拾一边念叨:“公子,这一去边疆,山高路远,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老奴虽然不能陪您去,但京城这边的事,您尽管放心,老奴会帮着苏姑娘盯着。”苏轼拍了拍周伯的肩膀,感激地说:“周伯,这么多年多亏有您,京城的家就靠您照应了。”
在苏轼出征前的几天里,他抓紧时间与张大人以及工匠们交接重建工作,将后续的规划和注意事项一一叮嘱清楚。张大人拍着苏轼的肩膀说:“苏兄,你放心去边疆,京城重建的事我会和工匠们一起努力推进,等你凯旋归来,定能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京城。”苏轼感激地看着他:“张兄,此次就全仰仗你了,京城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你了。”
出发那天,京城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小虎紧紧拉着苏轼的衣角,眼中满是不舍:“苏大人,你一定要平安回来,我还等着听你讲更多的故事呢。”苏轼蹲下身子,摸了摸小虎的头:“小虎乖,等我回来,给你带边疆的特产。你要听苏姑娘的话,帮着一起重建京城。”李强也走上前,一脸愧疚地说:“苏大人,之前我不懂事,在重建的事上和大家起了冲突,您别往心里去。您去边疆一定要平安,京城的重建我们会好好干的。”苏轼笑着说:“李强,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你能明白重建的意义就好。大家齐心协力,京城肯定能早日恢复。”
然而,就在苏轼准备上马出发时,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喊:“苏大人这一走,谁知道还能不能回来,这重建工作还能靠谱吗?”说话的是一位名叫王二的中年汉子,他满脸愁容,眼神中带着焦虑。“是啊,苏大人一走,那些贪官污吏又要兴风作浪了,我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另一位老妇人也跟着附和,声音里带着哭腔。百姓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原本充满不舍的送别氛围变得有些紧张。
这时,周伯站出来,大声说道:“大家都静一静!苏公子的为人,这么长时间大家还不了解吗?他一心为了咱们京城百姓,这次去边疆也是为了保家卫国。他走之前把重建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有张大人和我们在,大家有什么好怕的!”王二却依旧不依不饶:“周伯,您是苏大人的人,自然帮着他说话。可苏大人一走,那些坏人谁来制衡?”
我见状,赶忙站出来说道:“乡亲们,苏公子去边疆是为了保家卫国,这是大义所在。他临走前已经把重建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还有张大人和我们一起努力,大家不要担心。”可王二却不买账,他激动地说:“说得容易,苏大人在的时候,那些坏人还敢收敛些,他这一走,谁能保证那些赵康的党羽不会捣乱?”张大人也上前解释:“大家放心,我会密切关注朝中动向,绝不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破坏重建。苏大人一心为民,他也希望看到京城早日恢复,我们要相信他的安排。”经过一番劝说,百姓们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苏轼这才得以出发。
苏轼离开后,京城的重建工作继续进行。然而,赵康的党羽却趁苏轼不在,开始更加猖獗地活动。他们四处散布谣言,说苏轼是因为在京城重建中贪污腐败,才被派去边疆戴罪立功,试图再次蛊惑百姓,破坏重建的秩序。百姓们听到这些谣言,心中不免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我和张大人得知后,立刻召集百姓们开会。张大人严肃地说:“乡亲们,这些谣言纯粹是无稽之谈。苏大人一心为民,为了京城的重建和大家的安危,日夜操劳,如今更是奔赴边疆,为国家效力。我们不能被这些谣言误导,要相信苏大人,继续做好重建工作。”
这时,一位叫刘婶的妇女站了起来,她满脸疑惑地说:“张大人,话是这么说,可空口无凭啊,我们怎么能确定苏大人真的没有贪污呢?”人群中又开始躁动起来,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周伯气得吹胡子瞪眼:“刘婶,你这话可就不对了!苏公子为大家做了多少事,你都忘了?洪灾的时候,他不顾危险去救大家;瘟疫的时候,他又是四处奔波找药。他怎么可能贪污!”
我深吸一口气,耐心地说:“刘婶,大家还记得洪灾的时候吗?苏公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收集医疗物资,还亲自下水打捞粮食。瘟疫期间,他又四处奔走,组织大家抗疫。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现在这些谣言,不过是赵康党羽的阴谋,他们就是想让我们内部混乱,破坏重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解释,百姓们逐渐冷静下来,选择继续信任苏轼,支持重建工作。
与此同时,李明和阿秀也在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明带领着一群年轻力壮的百姓,加快了房屋重建的速度;阿秀则组织了一些妇女,为大家准备食物和衣物,照顾受伤和生病的百姓。他们俩的感情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深厚,阿秀看着李明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骄傲和幸福;李明每次看到阿秀为大家操劳,也会心疼地帮她分担一些工作。
然而,赵康的党羽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暗中策划了一场更大的阴谋,企图破坏京城的重建物资仓库,让重建工作彻底陷入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