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惊叫:“结婚相册!”好心动!
他的丈夫无奈又宠溺地看了看自己的妻子,“可以给我们做成结婚相册吗?我们可以加钱,也能等的。”
无论崔何平多有奇思妙想,他的点子都帮老板赚钱了,老板笑呵呵答应,表示自家照相馆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来的,肯定十分精美。
送走旅行夫妻后,老板伸出手笑道:“你的表现太棒了,以后一定要保持住。”
崔何平伸出手与其相握,心里却在想这些点子其实是后来几十年的通用套路,他不过是站在别人肩膀上,打了个时间差才显得新奇。
自打崔何平找到稳定工作后,生活步入正轨,时间也似乎变快了。
每天就是上班下班,领到工资后给家里寄去一半,剩下的他自己生活也够用。
或许是上次婚纱照拍出的效果很好,经过同意后选取两张贴在展示墙上,想拍同样题材的顾客总会指着问能否安排,无形中拉了不少客。
更是在某一次照相馆里走进另一对生面孔夫妻,看着墙上照片表示他们彼此认识,就是上一对夫妻推荐来的。
随着崔何平连续数次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经过口口相传也有了一定名气,慕他名前来的很多,照相馆生意比之以前生意更加火红。
老板笑得合不拢嘴,给崔何平涨了不少薪水,从最开始的三十几块一个月,陆陆续续涨到一百多块一个月。
即使如此,崔何平一边养家一边攒钱,距离他想要以后自己开一家影楼的目标还很远,还得继续工作许久。
此后,崔何平一边学习摄影知识,一边积攒实践经验,他拍出的照片质量也越来越精良,模式从不死板。
照相馆不止在室内拍,也会应客人要求去拍外景。
几个相约好的姐妹团穿着样式趋于丰富的流行元素服饰站在树下:牛仔裤、及膝裙,碎花衬衫,色彩艳丽人也娇艳如花。
崔何平思索片刻说:“各位美丽的小姐,来跳个舞吧!”
说起来,全民运动和跳舞也是八十年代的特色啊。
女孩在舞蹈中忘却自我,被拍下最开心的时刻。
这个时代的人们热情洋溢,迎着开放的潮流,大方与人相交,整体氛围轻松热烈。
崔何平处在其中,感受着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和周遭一切的变化,大大增长了见识,自己也渐渐改变和加入了。
儒雅小老头总是嫌他穿着土气,让他改改衣品,拍照顺应潮流,自己怎么就不能穿得潮一些?
他在现代总穿黑白灰三色,穿颜色过于鲜艳饱和的衣服总有些莫名的羞耻症发作。然而当整个社会流行都是这样的风格之后,崔何平也渐渐适应。
他的衣服从一开始的朴素整洁变得花里胡哨:穿着喇叭裤和复古色衬衫,戴着一副□□镜,就是那时代的弄潮儿。
崔何平服装风格随着工作顺应潮流,他的思想渐渐打开。
不过他觉得在照相馆工作最大的好处是总会接触到各类形形色色的人群,处在任何职业,任何领域的人都有,他通过跟这些人交谈,眼界认知不断提升,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人脉。
他也在假期回了家里,整个村的人看到他惊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崔和平出去一趟,回来和从小他们认识的崔家老大判若两人。
他穿着太潮还差点引起误会,被自己老爹当做二流子追打一顿。
再回去,这次崔何平把自己弟弟崔文明一起带出去了,让他做自己的副手,完成几年前他在心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他的钱也攒了不少,大概可以在海城租一套三居室改造成影楼,但要完成创业前的所有准备顺利开业,还需要更多启动资金。
崔何平在等,等待九十年代的到来。
第35章影楼开业了!
时光一晃而过,来到九十年代初期。
崔何平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很稳定了,就是没啥突破。
这些年他靠工作攒了一笔资金,又身在开放最前沿的海城,他也曾用本金去把握风向做了一些生意,基本赢多亏少,目前十来万是有了。
比如他家乡的村子如今每户都在牟足了劲种花生,是因为他靠扩展的人脉给村里人找到了商机。
每年花生收好晒干了之后,都会有一批人专门去村子里采购花生米,送到县城或是别的地方榨成花生油。
花生油的价格并不便宜,好在花生的出油量一般在四五成左右,已经算不错了。村民们质朴勤劳,种出的花生颗粒饱满,更是让产家满意。
但无论哪里的农村,花生都有人种却未必能被采购,不得不承认还是得有途径。
如今村子也与他刚穿书的时候不一样了,村民们通过种经济作物获取报酬,家家挣得多,农村建设自然也慢慢好起来了。
崔何平回去的时候还买了一辆摩托车放在家里,跟爸妈表示可以学一学考个证,如果村民也想用,来借就借给他们,但不要主动开口。
但也有人就算给他指了一条生财之道也懒得去做,比如二两爸,和别人整体对比下更显得落魄撂倒了,不过崔何平也不想管他。
他爸妈和村民一开始对崔何平不理解,到现在前者傲娇地出门吹嘘,后者对他夸赞不已,甚至想要仰仗他,不得不说还是挺爽的。
然而这种程度的“有钱”显然还不够,反正系统一直没判定他暴富了,崔何平也只能继续在这个世界待着。
他一开始没想到自己会滞留书里许多年,也会想家想要回到现实爸妈身边。但系统说无论书里过多久,现实时间是停滞的。
他要是想念父母,系统可以给他切画面,反正赵风闲又不会压榨人,他是很亲和的。
崔何平就靠着屏幕“思乡”,感受时间忽快忽慢地流逝,终于过到九十年代,海城的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开售了。
别看九十年代全民炒股,却也是分时期的。初期大家都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有的铁饭碗工作者因为炒股还被解雇了,新事物出现人们思想总要保守一段时间。
但崔何平无所顾忌,他在相关部门刚放出消息时就做了第一批尝试者,连忙带了现金去委托,再晚两年下岗潮经商炒股的人更多,就要去广场不舍昼夜地排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