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南华曲金牙太太免费 > 第44章(第1页)

第44章(第1页)

“自黄巢入长安,十几个朝代不断更替,贫僧只见僭窃交兴、称号纷杂,未见强而稳定的帝国还世间太平。百姓生逢乱世,又该何以自处?”

“等。”赵匡胤冷冷地说道,“战争总有停止的一日,并立的群雄亦将会决出真正的王者。”

恒超低垂双目,利索的眉头藏在光源之中,流出悲悯的神色,“如此说来,贫僧所译的佛经便与玄帅所掌控的战争倒有几分殊途同归,都应不了世人眼下所求,却给了他们对将来之事的期许。

赵匡胤有些结舌,如此牵强好辩的僧人当真是颠覆了他对僧侣“空亦是空”的印象。”如此说来,大师是要以万物苍生为念,来劝我退兵了?“

”不然。“恒超摇摇头,道,”江南百姓,天下苍生与玄帅何干?玄帅能胜得痴局,自然早早明白圣贤说教最是虚无,不过是欺骗天下草民的把戏。真正能影响玄帅决定的,无外乎‘身、名、利、情’四个字,贫僧只想以此四字劝诫玄帅。“

赵匡胤眉心微微蹙动,面色反而平静了。他并不厌恶恒超这样的说辞,相反,身名利情四个字恰好说到他心里去了。他非常愿意听他详细说说。

恒超是真正的智者。他先前从五盘棋局中大致了解了赵匡胤的性格和愿望,他知道这个年轻的统帅有着更为宏大的志向和眼下尴尬的政治处境。因此他不得不特别谨慎,小心地挑选着词句,生怕辜负了这次与周军统帅心对心的谈话:”听说玄帅在攻寿州城时,以身挑衅,刘仁赡两射不中,被传为佳话,说天命归周,大战必胜。“

赵匡胤不明其意,含糊道:”不过是侥幸巧合而已。“

恒超道:”只是天命究竟是归周还是归赵,不知在贵国君臣心中,又将作何解。“

赵匡胤如同被蛇蛰了一般,只觉得宽敞的禅房,竟在一瞬间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气来。

恒超继续道:”若是这段战场轶事与攻陷南唐都城的捷报一并传回汴京,怕那泰昌殿上演出的就不再是西子泛舟的风流韵事了。君心一旦生了忌惮之意,为臣者的身家安危便需顾虑,此为一个身字。“

赵匡胤虽觉得自己那日出言有些冒失,但此过失并非不可挽回。觉得对方不免有些危言耸听,故而只沉沉一笑,并未表态。

恒超沉着道:”第二个‘名’字。当初寿春告危,一代名将长孙思恭以寿春城高难攻为由,拒绝出兵,并因此获罪身死。如今玄帅在数月间便攻破紫金寨、拿下了江东十四周,又将寿州、扬州囊括怀中,此战威名早已在长孙氏之上。若再灭金陵,灭南唐,便成大周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不知该官封几品、进爵多少才能回报此般战功。长孙思恭连个太平国公的爵位尚且受不起,敢问玄帅又将如何承受?“

赵匡胤指尖有微微的颤抖,他抿了口茶水,这个动作遮住了他心中的一丝慌乱。自古功高震主,当臣下的功高到无可封赏之时,便是逼得君臣走上一决胜负的路。赵匡胤故作镇定道:”你又如何知我承受不起?“

”因为玄帅手中的利还不够大。“恒超沉稳地说道,”手中未有大利,没有足以供养自己势力的地盘和财源,因此玄帅近来处理政务难免捉襟见肘。长孙思恭经营陇西数十载,侯王在关中门生故旧满布,方才有能与君权相较的力量,与此二人,玄帅自比如何?“

赵匡胤道:那依你之见,我当如何?”

“放弃江南之功,经营陇西。”恒超深深的眼睛藏在光影之中,令人摸不透他的心思,“陇西,北据契丹,卡着幽云十六州的关口,往西是河西重镇,经贸活跃,税赋极为丰富,是贵国的命根之所在。长孙思恭殒命后,势力空悬,大小藩镇割据争夺,有心之人当明白,此时的陇西,最宜趁虚而入。此为利也。”

“为何我不能灭了南唐,再图陇西。”

“那时玄帅功名太盛,岂能进退自如?”

“我此时收兵,又如何能保证能去陇西?”

恒超微微笑道:“若是玄帅查出先帝嫡子就在陇西,又何愁没有借口。”

赵匡胤惊得眉头紧紧绞在了一起,他满腹狐疑地打量恒超,企图希望自己犀利的目光能够看透眼前这个人的来龙去脉,“先帝嫡子?”

“贫僧猜贵国君王必定很想知道先帝在乾佑之变时遗失二子的下落吧,恰好贫僧知道一些。若是玄帅愿放弃江南之战,那贫僧也愿将此秘事相告。”

这方才是他们的底牌,赵匡胤万万没料到他手中竟有嫡子的消息,心底惊得一阵冷汗。禅房的后院中艳阳融金,从松叶、柏叶之间,倾泻而下,映出浓浓淡淡的一片光影。那阳光挂在身上,竟感觉不到半点暖意。

“至于情字,”恒超暗叹一声,目光怜悯地转过赵匡胤的面庞,缓缓道,“听闻赵夫人前月在汴梁城中病逝,如今百日之祭将至,夫人与玄帅结发一场,难道不值得玄帅回乡相送一程吗?”

赵匡胤心头微微一颤,他懂得恒超用心之苦,知道这番分析的句句是实情。他握着坐塌上的梨木扶手,几个手指轮流击打在光滑的扶手头上,紧蹙眉峰,沉吟了许久,缓缓说道:“大师避居山间,却能站在赵某立场,详析时局,此番心意,赵某谢领。”

恒超闻言,沉默不语,静静等候赵匡胤接下来的话。

“……我赵匡胤愿放弃金陵之战,只是如何退法,还当详议。”

听到赵匡胤这么说,恒超貌似轻松的表情竟然也露出松了口气的表情,”贫僧只负责劝玄帅谈和,至于和谈的条件,玄帅还请与唐王李璟亲谈。“

赵匡胤将那禅房四处打量了一番,笑道:”莫不是这唐王就藏身在这房中?“

第49章唐主(四)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初称栖霞精舍,唐时称功德寺。唐亡后,李昪在金陵建国,重修功德寺,并改名栖霞,是为南唐之国寺,为国祈福。如今,大军围城,香客们绝了踪迹,只剩下寺中四处八方燃着乞求平安的香火,氤氲缭绕,使这座深山之中的古刹静得如在尘世之外。恒超更换了一壶新茶,滚烫的水激出新制茶叶的清香,充盈在禅房之内。赵匡胤渐渐适应了那寡淡苦涩的茶味,品出了留在舌根处的那股回甘,只觉得这茶水下肚,便将五脏六腑都冲刷得甘洌清爽。

恒超将赵匡胤面前的茶盏添满,缓缓道:“唐主驾临还需费些时辰,正好趁此时机,贫僧将贵国二嫡子之事说与玄帅如何?”

赵匡胤心头掠过些许紧张,忙道:“愿闻其详。”

后庭院中几株老松长得沧桑劲道,密密如云的针叶遮住了大半的阳光,将盛夏的禅室庇得清幽凉爽。恒超从袖中摸出一物递给赵匡胤,是个粗麻缝制的小袋。赵匡胤狐疑地接过,打开小袋,又一小小的物件落在手中,仔细一看,惊的几乎坐不住。深墨色的质地,断口处残缺不堪,一面光滑如许,一面则密密麻麻是朱红色的契丹文笔迹,正是残缺玉璧的其中一块。

恒超见状,笑道:“见玄帅的神色,想必从前亦见过这残璧?”

“不错,查抄长孙思恭的遗物时,曾见过类似的残璧。”他迟疑了片刻,“知道这是记载盟誓的玉璧。”

恒超的目光倏然沉静,恍若幽深古井,道:“那玄帅可知是何盟誓。”

赵匡胤清清朗朗的目光看着恒超,道:“在此情形下,再见残璧。想来这盟誓便与先帝嫡子的下落有关了。”

恒超哈哈大笑,目光聚成两道利剑,道:“玄帅误会了,贫僧问的是,在此之前,玄帅可知这玉璧之上,记载的是何盟?”

赵匡胤眉头紧蹙,道:“大师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恒超微叹道:“郭氏嫡子之事,世上知晓之人实则不少。只不过,立誓的几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各自谋划,将此事蛮了下来,时日一久便成了虚无飘摇的传闻。贵国君主以郭氏义子之名继位,自然不愿有半分嫡子之闻存于世间。只是天下悠悠众口,又岂是一国几人能堵得住的。更何况贵国诛杀长孙思恭与岐国公,这圆圆的玉璧一下缺了两个角,平衡既然被打破,秘密自然要浮出水面,不知这样的结果是否贵国君主曾有料到?”

赵匡胤眉间沟壑愈深,道:“此中曲折,还望大师直言。”

恒超背窗而坐,窗外极强的光照在他的僧袍上,使肩部的光顺着衣褶蔓延而下,脸上的表情却藏在了一片昏暗之中。

“后汉乾佑三年,汉帝刘承佑命郭威为邺都留守,兼任枢密使。郭夫人刘氏与两个儿子留在京中为质。十一月,刘承佑杀辅政杨、史、王三人,诛其家眷。由于郭威与三人同为辅政大臣,郭家亲眷一干二十余人亦被囚于狱中。彼时,郭威千里之外,相救不及。而郭氏旧部长孙思恭驻守滑州,得知消息后,长孙不愿以身涉险,便出重金,请燕云盟出手救人。燕云盟穆君是个重义守信的汉子,旋即派出高手十六人,赶到汴京时,郭氏家眷已被押上了刑场。燕云盟只好硬搏,拼着性命在刑场救下郭氏二子青哥儿与意哥儿。燕云盟救下人后,本想带着二子逃向邺都,只是刘承佑封锁了所有去邺都的路,青哥儿又在混战中受伤。无奈之下,燕云盟这十六人只好分成两路,一路掩护着青哥儿寻药养伤,一路带着幼子意哥儿奔向陇西燕云盟总舵。掩护青哥儿的那路人马在三个月后回到了陇西,仅剩两人两马,青哥儿因重伤不治,死在了路上。”

赵匡胤紧紧地闭着双眼,乾佑之变的场景,与他而言是深入脑中的记忆。那一年,他只是太祖郭威身边一名亲兵。亦经历了所有,看到了满城的献血,还有在水牢中浸泡了整整一个月的贺氏,而今旧事重提,他忍下了心头万分的伤悲,问道:“那意哥儿下落如何?”

“逃向陇西的意哥儿,半路被史弘肇的人马阻截,不得不绕道契丹,在契丹隐姓苟活。乾佑三年十一月,郭威起兵入开封,杀承佑、史弘肇,即位建元,改国号为周。两年后,藏在契丹的意哥儿得知父亲称帝,便想法设法与燕云盟联系,谋划归朝。广顺三年,郭威旧伤复发,卧床不起,急召正在驻守檀州的柴荣入京,立为储君。待这边意哥儿辗转联系上了燕云盟,盟主穆君大喜过望,即刻将此消息告知长孙思恭。长孙思恭彼时正在积极扶植柴荣即位。便命穆君严守秘密,将意哥儿藏在盟内。意哥儿离开契丹时,被耶律德光发觉。扣在了契丹,长孙思恭、岐国公、穆君得知后,秘密赶赴契丹,与耶律德光密约守住秘密,并许诺每年黄金二千两,绢绸一千匹的价码供养契丹。盟誓结成后,意哥儿便一直养在燕云盟中。穆君无子,他便是如今盟中的少主穆思周。”恒超语意澹澹,此番事由说来不过数语之间,而对亲历者而言,却是血淋淋的记忆。

赵匡胤摩挲着手里的残璧,思索道:“这番秘事关乎大周、契丹两国,且与燕云盟关系甚深,大师深居江南,不仅手持残璧,又能将此中典故娓娓道来,犹如亲历,不知是何缘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