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之前,一百廷杖那跟要人命也没有什么区别。
别说一百廷杖了,就是二十廷杖,都可以要了这些文弱书生的命。
现在却不同。
大明上下,几乎人人都修炼《如龙诀》。
这些文臣自然也不例外。
而且因为常年读书,他们对于《如龙诀》的理解,其实比那些大头兵还要深。
就算实战上依旧比不上训练有素的军士,体质却是飞速增长。
再加上原本是要被拖出去砍了,现在变成了贬官。
大臣们也没有人反对。
两个军士进来,架着方孝孺往外走。
“陛下,老臣句句肺腑之言,还请陛下不要因为小有成就,就怠慢政务,这是亡国之兆……”
方孝孺被拖出去,很快传来噼里啪啦打板子的声音。
即便此时,方孝孺依旧没有丝毫服软。
“陛下……为了大明江山……”
哪怕有如龙诀加身,一百廷杖下来方孝孺也是被打得浑身是血,出气多进气少了。
这也是手下留情的结果。
毕竟,负责廷杖的锦衣卫,也同样修炼了如龙诀。
真想打死人的话,方孝孺绝对活不下来。
“朕累了,明日罢朝,不重要的小事交给内阁来处理。内阁决定不了的话,就交给司礼监!”
哄!
原本因为方孝孺被严惩,而有些噤若寒蝉的官员们,这下子是真的炸了。
懈怠政务上朝迟到,虽然也很严重。
可那些跟朱棣的最后一句话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严格来说,司礼监并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就算将那些政务交给司礼监,他们也只不过是可以批红而已。
严格来说,这一步也是需要皇帝同意才行。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批红这个权限,如果皇帝不在意的话,就可以完全由司礼监的太监来决定。
从古到今,最忌讳的就是宦官专权。
大明这才刚刚开国,竟然就已经有了这个苗头。
百官有心反对,可朱棣早已经摆驾回宫。
不能当着皇帝的面前说,忠心的大臣只能用最快的速度回去,写奏章反对。
朝堂上发生的事,没多久就传遍京城。
普通老百姓不明白怎么回事,只是觉得皇帝糊涂。不过因为现在日子过得好,他们其实也不怎么在乎。
读书人可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无缘无故廷杖谏臣,还是将处理国政的权力交给宦官,都让他们无法坐视不理。
当天下午,国子监所有贡生聚集在孔庙门口,表达对于天子鞭打谏臣的不满。
“哼,一群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他们懂个屁。”
朱棣抱怨几句,把锦衣卫副指挥使蒋瓛给叫了过来。
没错,这家伙可是朱棣的人。
否则的话,姚广孝凭什么说服锦衣卫副指挥使,帮朱允炆打开城门?
现在的锦衣卫,虽然还没有后来那么凶名赫赫。
可因为其特殊性,却也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怎么可能让不相信的人,掌管如此重要的部门?
“蒋瓛,你知道该怎么做吧?”朱棣杀气凛然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