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拗不过孩子,在沈安信的死缠烂打下沈老太太还是点头同意了。
因着不是自己选的儿媳妇,对顾氏多少有点看不顺眼。
再加上她平日做派讲究,更是让老太太觉得自己儿子是受她蛊惑。
偏偏顾氏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时常卖绣品补贴家用。
一个钱字浇灭了沈老太太心头的火气,看在钱的份上她也不能过分了。
顾氏知道自己不得老太太的欢心,平日有什么多是让沈安信出面。
如此便也相安无事的过了这么多年,婆媳竟奇迹般的没红过脸。
沈老爷子是个有远见的人,当初盖房时便计划好两个儿子一前一后分开住。
所以沈家后院比前院小一些。
因着院子小的缘故,沈老爷子在大儿子成婚时便直言将来养老归大房。
两个儿子分房不分家,平时吃饭什么的还是在前院。
她通过原主的记忆和这几天的接触,大概了解了家里每个人的性子。
怎么说呢,很有古人的特色,传统的大家庭。
沈老爷子虽然明事理但作为一家之主平时很少插嘴家里的事。
只有对沈老太太做法不赞同时才会出声。
沈老太太则是日常抠门,但也是为了这个家,毕竟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都要算计。
沈家这些年日子过的紧巴,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送去学堂。
就算读书上没有天赋的也要念几年书识一些字不能做个目不识丁的蠢人。
大房夫妻夫唱妇随都是老实人,何氏和王氏是一个村子出来的。
可能当初沈老太太相儿媳时知道大儿子是个老实性子,找个太厉害的怕自己儿子受欺负。
也知道何氏的娘家虽然穷了些却也是讲理的人家,亲自上门给儿子聘了这个媳妇。
果然沈老太太没有看走眼,进门这么多年都让人挑不出毛病。
孝顺公婆敬重丈夫和顾氏这个妯娌处的也极好。
大房的三个孩子,沈玉兰温柔娴静,日常忙完家里的活计就跟着顾氏学刺绣。
沈宁柏随爹也是个老实性子。
只沈宁言不知道是不是基因突变,虽然聪明却跳脱得很。
完全不像大房夫妻俩,倒是和他舅舅有些像。
二房沈安信虽然有几分聪明,但据她观察沈安信被顾氏吃的死死的。
凡事有沈安信出头在前顾氏躲在后面拿主意。
沈安信大概率还是个惧内的,有几次她都现沈老二的耳朵红彤彤的一看就是拧的。
不过人家夫妻恩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对于她这个单身狗来说是理解不了的。
至于沈玉姝就是原主,被顾氏养成了个文静柔和的性子。
这是好听点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又单纯又胆小,这在村里却不是个好事情。
在养孩子这一点上,沈老太太尤其看不惯顾氏的做法。
觉得把一个农村姑娘养的太娇气将来不好找婆家。
沈玉姝不禁猜想,顾氏原来的身份应该不简单。
一个女人不止会刺绣,还会识字读书,说不得还会些其他的才艺也不一定。
沈玉兰和沈玉姝两个女孩子不能去学堂。
平日读书识字都是在家跟着顾氏学。
据她记忆里的画面来看,教学质量不比去学堂差多少。
二房唯一的男丁沈宁嘉聪明伶俐性子沉稳。
有时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自律的很。
可能和沈老爷子说过会举全家之力供他的话有关。
这在沈玉姝看来和前世的鸡娃一样一样的。
学习压力不比前世的那些孩子小。
沈家前院正房三大间中间堂屋待客。
左右两边是大套间,左边住着沈家老两口,右边住着沈安仁两口子和沈玉兰。
右厢房住着沈宁柏兄弟俩,左厢房是厨房、柴房和杂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