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朱允熥毫不犹豫地向朱元璋呈上了表章。
“皇祖父,孙儿如今已然长大成人,若继续居住在宫中,恐与朝仪不符,孙儿在此斗胆恳请皇祖父恩准,让孙儿能够开府就藩。”
次日的朝堂之上,朱元璋将朱允熥的这份表章展示出来。
而朝堂上的其他几位学士,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也纷纷表明立场,支持朱允熥的这一决策。
朱元璋见此情形,当下便果断地下旨道。
“着令工部拨款三十万两,为吴王精心修建造一座宏伟的府邸!”
工科给事中成旭说道。
“陛下,臣斗胆认为此事万万不可施行!”
朱元璋质问道。
“皇族子弟成年之后,开府就藩乃是我朝既定且传承已久的制度,为何到了此时就万万不可?”
成旭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不慌不忙地回答。
“陛下啊,如今的天下可谓是灾祸频仍,齐鲁大地遭受着极为严重的水患,百姓流离失所;豫晋陕三地更是大旱连连,颗粒无收,朝廷竭尽全力拨款用于赈灾,都还显得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他缓了一下,继续说道。
“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又哪能有多余的钱财来修建吴王府呢?还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切不可大兴土木,以免背离民心,招致民怨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
“难道朕只是想给自己疼爱的孙子修建一座王府,就被说成是那昏庸无道的桀纣之君了?”
虽说他并未大声怒吼,但这种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势,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丝可怕杀机。
那些经历过胡惟庸案、空印案、李善长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洗礼的大臣们。
心里都十分清楚,朱元璋此刻的这种态度意味着什么。
谨身殿大学士吕一鸣见此紧张局势,赶忙说道。
“陛下,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轻重缓急之分,就当下而言,全力赈济受苦受难的灾民显然是重中之重,不如暂且等待天下安定之后,再风风光光地修建吴王府,然后恭迎吴王就藩,如此安排岂不是更加稳妥?”
其他几位学士也一同跪地齐声说道。
“陛下,请您务必三思而后行啊!”
那些支持他们这一派的官员,大多是一些清正高洁的读书人。
见到此情此景,也纷纷跟着跪了下来。
这当中,不仅有众多五品、六品的官员,甚至还有一些位高权重的四品以上官员也随声附和。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吏部尚书。
如今宰相之职已然被取消,吏部尚书在朝堂的文臣之中,隐隐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人物。
可谁知道这位吏部尚书却仿若置身事外一般,既不表态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他本不想开口说话,然而朱元璋却偏偏将目光锁定在了他的身上。
“詹爱卿,对于此事,你觉得究竟该不该给吴王开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