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穿到北宋开饭馆 > 第66章(第1页)

第66章(第1页)

官家脾气好几乎不会生气,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放松警惕,那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天子,远的不说,殿试的名次还没排。

所以今日要去上学的不只有他,还有这两个要学规矩的新进士。

吃完早饭,两辆马车同时出发,其中一辆路过王家接上王雱继续走,走到太学门口正好赶在上课前。

王雱戳戳昏昏欲睡的小夥伴,“景哥,你昨天晚上做贼去了吗?”

苏景殊努力保持清醒,想起昨天晚上的闹剧就心塞塞,“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啊。”

王雱好奇不已,提议道,“那就长话短说?”

苏景殊摇头拒绝,“小孩子家家好奇心不要太重,之前被锁在贡院的直讲先生们都回来了,我们不要耽误时间。”

“二哥,你们昨天干什麽了?”苏辙看着头也不回的小弟,越发感觉不对劲,“景哥儿好像在生气。”

若是平常,那小子应该兴致勃勃带他们参观太学,而不是现在这样到地方直接走人。

昨天回家时还好好的,怎麽一晚上过去就变天了?

苏轼没法解释,含糊几句糊弄过去,看见相熟的人从另一辆马车上下来,连忙拉着他们家小古板过去打招呼,“子固兄,近来可好?”

曾巩:???

没记错的话,他们昨天下午还一起喝酒来着。

贡院里的直讲先生们回来,留守的几位直讲都心情不错,人多课就少,国子监的骨干们被放了出来,他们身上的任务就轻多了。

今年入学的学子只见过他们几个留守的直讲,等安排好新进士就让他们都见见,免得今後见面不相识。

时间还早,教室里都是说话的声音。

春闱主考官欧阳修在读书人中的声望非常高,还有和欧阳修一起主持春闱的梅尧臣梅直讲,都是他们以前只听过没见过的人物。

先生们从贡院出来,太学的教学也要进入正轨,他们今後的日子不会像前些天一样轻松,但是没关系,当世大家的课可遇不可求,他们宁愿在学堂苦读。

考进士不容易,也许太学三年就是他们人生的巅峰,必须得好好珍惜。

苏景殊拿出课本,对即将见到的大佬们同样非常期待。

——迎面走来的是北宋背诵默写天团,请注意,这不是演习,再说一遍,这不是演习。

学舍没有容得下近四百人的教室,进士们到齐之後先生们直接在外面给他们讲宫里的规矩。

“景哥儿,那是不是你二哥?”周青松对苏轼印象深刻,能把儒衫穿出这种潇洒气度的不多,想记不住都难,“旁边年那位是谁?贡院里回来的直讲先生?”

身形清瘦,飘飘若仙,一看就是不得了的大人物。

苏景殊也不认识,俩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放下书本,蹑手蹑脚走过去听他们在说什麽。

梅尧臣对阅卷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印象深刻,他自认遍阅天下之书,可这个典故实在想不出是哪个偏门书籍里出现过。

在贡院里不得外出也就算了,如今金榜已放,三百八十八名进士齐聚太学,他便按捺不住出来找苏轼求证典故出处。

苏轼在家被亲爹追的满院子跑,这会儿也不敢再瞎编,只能老老实实回道,“回先生的话,是《三国志·孔融传》注。”

梅尧臣负手摇头,非常笃定的说道,“不是,里面没有。”

《三国志》的注有好几个版本,但是他可以确定,哪一个版本中都没有这个典故。

苏轼硬着头皮继续说,“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想当然耳,何必须有出处?”

他觉得尧会那样做,于是就那麽写了,一切皆是想当然。

梅尧臣:???

年轻人,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麽?

梅尧臣懵了,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如此胆大妄为,省试的试卷用典竟然敢想当然,他就不怕被直接黜落?

但是想想这人已经被黜落的诗赋,忽然又觉得他这“想当然”也不是那麽奇怪。

梅尧臣失笑,“你这真是、是我孤陋寡闻了。”

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写的极好,读起来汪洋恣肆,道理不思自明,只有那一个典故他拿不准。

阅卷有阅卷的规矩,用典错误直接黜落,他实在不忍心毁了那麽好的文章,于是把试卷拿去给主考官欧阳永叔看。

欧阳永叔看到那篇文章也大喜过望,当即要看写出此等文章的学子诗赋如何,不找不知道,一找就发现这小子的诗赋已经被判为不合格。

诗赋其实写的也很好,可是不切合题意,阅卷的考官想手下留情都找不到不黜落的理由。

也就是欧阳永叔慧眼识人,不忍好文章蒙尘,找出後面的策论以及经义试卷发现那两卷都答的极好,这才提笔给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判了个第二名,免得他因为诗赋不合格而掉出榜外。

庆历二年取消单场淘汰制,但也很少有单场不合格而高中的举子,若是诗赋和论都被黜落,余下两门成绩再好也无济于事。

阅卷有需封弥、誊录,避免考官从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笔迹等痕迹中徇私舞弊,他和欧阳修阅卷时也不知道答卷的是谁。

四门考试的优秀答卷会贴在金榜附近供士子参考学习,连他和欧阳修都无法断定典故出处,想来这世上看过那部书的人少之又少。

此等文章点为第二,他们坦坦荡荡不怕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经历了那麽多场春闱,头一次见到还能用“想当然”来解释用典。

梅尧臣拍拍胆大妄为的年轻人的肩膀,眼角余光瞥到欧阳修,挥手将人喊来笑道,“永叔,‘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你可曾找到出处?”

欧阳修循着声音过来,听到这话遗憾摇头,“实在惭愧,并未寻到。”

上古三代留下来的典籍少之又少,他回家後连翻书都想不出该翻哪一本,可见典故的确是个鲜有人听闻的偏僻典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