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读小说网>穿到北宋当捕快 > 第3章(第1页)

第3章(第1页)

美名曰:带儿子感受各地风土人情。

只能说,他二哥苏轼後半辈子仕途不顺还能那麽会吃会玩,他们家老爹功不可没。

苏景殊从只会吐泡泡的奶娃娃长成琼枝玉树少年郎,十几年下来对亲爹亲哥的滤镜碎的差不多、咳、也没碎那麽多,总之就是,他爹他哥在他眼里都从神坛上走下来了。

因为这样那样原因,他们家这次要举家搬迁进京。

爹带着两个哥哥先走一步,三个人没一个关心家里的産业要如何安置,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娘亲最可靠。

等他娘处理好家産,他和姐姐嫂嫂又在家修整了几日,这才收拾行囊准备上路。

他爹他哥怎麽走的他不知道,反正他和家中女眷乘着驴车走的非常快乐。

车队从眉州出发,沿途欣赏山光水色,走了两个多月终于见到汴京的城门。

可喜可贺,喜大普奔,“想念高铁”四个字他已经说累了。

後世关于两宋的槽点数不胜数,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有钱。

出发时想到外面那层出不穷的乱军山贼就各种担心,没想到这一路走来却很安稳,路上运气很好的没有撞见过贼人,遇到押送财物的镖局时镖师还会顺便看护他们一程。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第一次出远门的少年郎站在城门外,看着活过来的东京汴梁城心情激荡,好一会儿才回到暂歇的茶摊。

就这麽一会儿的功夫,他娘程夫人已经和隔壁桌的客人唠起了家常。

隔壁桌是母子三人,形容憔悴的妇人带着两个面黄肌瘦孩子,一眼便能看出家境不太好。

苏八娘看到弟弟回来,附到他耳边用气音说道,“这位秦娘子是均州人,她的丈夫三年前进京赶考,不料一去三年音讯全无。均州那边连年灾荒,她的公婆相继去世,家中生活困难,万般无奈只好带上一双儿女进京寻夫,也是个可怜人。”

苏景殊歪歪脑袋,感觉这个剧情有点耳熟。

旁边,心地善良的程夫人已经开始邀请可怜的母子三人进京同住,“秦娘子,我们也是初次进京,家中女眷多,住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你若放心,可将孩子们交由我们看顾,也好出去寻你夫君。”

妇人眸中含泪,“香莲谢过夫人。”

苏景殊:!!!

就说这个剧情有点耳熟!

秦娘子,香莲,秦香莲啊!

救命!

他穿的不是正经北宋吗?

怎麽忽然变成了包青天?

第2章

*

直到一家人整整齐齐入住城中客店,苏景殊都没想明白他穿的大宋为什麽会变成“野史大宋”。

这就是十几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报应吗?

小小苏震惊,小小苏慌张,小小苏连干三碗热茶也没把扑通乱跳的小心脏给拽回来。

在他浅薄的认知之中,推理探案剧就没有太平的,今有包拯古有狄仁杰,外还有福尔摩斯和柯南,无一例外都是行走的死神。

他他他他他他、他只是芸芸衆生中一粒毫不起眼的微尘,主角波澜壮阔的人生应该不会影响到他。

……吧?

冷静!淡定!

只是科举经营本里添了点江湖探案元素而已,说实话,就算没有江湖,这世道也太平不到哪儿去。

这不,刚夸两宋的百姓过的好,这就冒出来个家乡连年灾荒即将活不下去的秦香莲,打脸速度之快令他猝不及防。

想想也是,天灾不是动荡乱世的特産,承平盛世的天灾也没少到哪儿去,只是盛世的朝廷能救民于水火,乱世的朝廷只会雪上加霜。

两宋的商业的确繁华,可无论在什麽时代,底层人民的日子都不好过。

他这十几年衣食无忧是他运气好,要是穿成慈幼庄里的孤儿,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绝对好不到哪儿去。

沉着!稳住!

天塌下来有大佬们顶着,问题不大。

苏景殊看了眼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搓搓胳膊关上窗户,然後猜想他爹他哥这时候在干什麽。

他们在客店只是暂住,万能的娘亲在进京之前将家里的生意处理的干干净净,还提前打听过汴梁的房价,带的现钱足够在城里买一座宽敞舒适的大宅子。

名义上的一家之主:书中自有千钟粟,夫人今天吃什麽?

实际上的一家之主:温柔,贤惠,生财有道,治家有方。

说真的,要不是他娘这些年经营纱縠和食肆能赚钱,别说在汴京买房,他们租房都租不起。

京城的房价之高令人咂舌,据说连宰相都得租房住。其他朝代的官员租房住也就算了,这可是文人俸禄高的离谱的宋朝,由此可见居京城大不易。

苏景殊叹了口气,再次确定这个家没有娘亲是真的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