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都发话了,方桃只能留家里,下午继续翻地。
一老一少,各背着一个背篓,陈氏扛着锄头走在前面,李青禾手里还拿着镰刀在后头跟着,走了几炷香的时间,终于到了野驴沟,菌子都还在,她就说李青兰那个胆小鬼怎么会敢来。
两个人干活就是快,大约两刻,就又捡了一篓,还是先挑鸡枞捡的,鸡枞捡完才捡别的菌,捡到最后只剩些小菇菇,李青禾打算明天再来捡。
陈氏背的大竹筐没有用来装菌子,那是要装野葛根的。
“这葛根挖回去,我不会做成粉呀”,陈氏还没做过葛根粉,表示为难。
“我以前看别人家做过,很简单的,就是有些费力”,没有现代的破壁机,这会儿要靠人工用石磨磨浆。
陈氏无法,只能依着孙女,用镰刀把藤都割掉,然后用锄头把葛根一个个挖出来。这些野葛根的年份都挺久了,才挖了四棵就把陈氏的大背篓装满了。
“奶奶,剩下的三棵明天再来吧。”
“明天还来?”
“来,你看这野驴沟也没啥怕人的。”
陈氏环视一番四周,确实没有传闻中可怕,就是静幽幽的,让人心里发慌,但是架不住孙女儿想来,便答应了:“来可以,但是明天不行,胡瓜苗大了,明天要移植胡瓜苗。”
“那就后天。”
“再看吧。”
“明天我也跟着去县城吧,你还要挑莴笋跟鸡蛋,菌子怕带不了”,明天是初五,正是集市的日子。
“你去了小武肯定也要吵着去。”
“吵就吵,不带他,回来的时候给他们买几个肉包子哄着。”
“肉包子一文钱一个呢。”
“今天捡的菌子估计能卖不少钱,买几个包子改善下伙食呗。”
“你说的是理。”
祖孙俩你一言我一语的,幽静的山路倒也不显得吓人。
陈氏带李青禾抄小路,一是近二是怕人看到,不好说是去野驴沟捡的。不然别人还以为她老婆子想钱想疯了,带着孙女去野驴沟。
回到家时天色还早,陈氏把野葛根放进柴房里,就拿了把刀去地里砍明天要挑到县城卖得莴笋,李青禾依然把菌子倒出来,挑出品相差些的杂菌,鸡枞比别的杂菌贵些,就算品相差的,她也舍不得吃。
把菌子收拾好之后,摸了摸晾在院子里的衣服,发现已经干了,就收到家里面去,拿到各自的房间去。
现在住的房子是爹娘成亲前盖的土泥房,有一个大院子,院子两侧分别是一个杂物房和一个厨房,正对院子门口的是堂屋和四个房间,后面还有一个后院,开垦了一小片菜地,建了一个鸡舍。
没一会儿,就看到小武双手抱着很多莴笋叶子回来,小文一手牵着菱儿,一手也拿了些叶子在后头慢慢走着,小菱儿营养不够,走路还不太稳,磕磕绊绊的。
“大姐,捡的菌子多不多”,小武把莴笋叶子往地上一丢,就兴冲冲问。
“多呀,明天让奶拿去卖了,给你们买包子吃”,李青禾笑咪咪道。
“唔哇,好耶”,小武欢呼着,他上一次吃到包子,还是好几个月前了。
后面进来的小文听到了也是满脸雀跃,小菱儿好像听懂了,一脸兴奋地嘟哝着“包包”。
县城
小武生性跳脱,在家待不住,正想要出门,被小文喊住了,让他在家看着菱儿,自已拿出一把破刀给母鸡剁菜叶子,小武满脸不乐意,不过还是听哥哥的话留在家里。
以前菱儿都是原主负责看管的,后来原主生了场病,菱儿就交给双胞胎看管,等她穿了过来,开始接手家务,更没什么时间看小孩。
李青禾也不管他们,进厨房把锅洗干净,抓几把米进去,用水洗干净,洗米水留在一旁,晚上烧了洗澡,往锅里加几瓢水,放到灶上,起火煮粥。
她往灶里放了块大木头,让火慢慢烧着,把挑出来的菌子放到洗菜盆里面洗干净,院子外面篱笆下种了些四季葱,去扯了一小把,洗干净切段,又从架子上拿两掰蒜头,剥皮切片。
奶奶她们应该还要一会儿才回来,李青禾打算等她们回来之后再炒菜,反正就一个菜,一会儿就好了。
便让小武把小菱儿带进厨房玩,顺便帮看看火,她去把野葛根的皮先削了,等陈氏她们回来再给磨成浆。
一筐野葛根大约有几十斤,李青禾目前的小身板是扛不动的,就分两次拿到院子,拿出菜刀削皮。
“大姐,这是啥?”,剁完菜叶子后,在拌鸡食的小文问。
“这叫野葛根,做成葛根粉卖给药店或是杂货铺。”
“葛根粉好吃吗?”
“黏糊糊的,加糖就好吃,不加糖没味道。”
“哦”,听到要加糖小文就不感兴趣了,家里没有糖。
等李青禾把一筐子的葛根都削好皮之后,陈氏挑着一担莴笋回来了,还有扛着锄头的方桃。
李青禾赶紧洗手去炒菜,往锅里放点猪油,把蒜片放下去爆香,然后把菌子倒下去,翻炒一会儿,再撒些粗盐,把葱段也加进去,最后再翻炒两下,出锅!
真香,要是有辣椒就完美了,可惜,清石县都没有辣椒,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
晚上依旧是一人一碗稀饭,现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连吃着几天萝卜干和莴笋,如今吃到菌子,真是幸福感爆棚,菌子鲜美爽口,加上蒜片和四季葱的香味,好吃又下饭,吃惯现代美食的李青禾也被好吃得说不出话来,小文小武更是吃得头都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