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少年脸上的笑容呆了一瞬,随后露出更加狂喜的模样,磕磕巴巴地问道:“不是卖身契啊?”
少年眼中的茫然和惊喜清晰可见,胤礽又忍不住扶额摇头。
他突然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报纸上刊登一则通知,让百姓们在签订契约之前,至少要全都搞清楚契约上的内容,而不是像这几个人一样马马虎虎。
“多谢太子殿下大恩大德。”几个人手忙脚乱地跪下谢恩。
这份契约的时间只有五年,这五年里包吃包住,每个月都有银子可拿,虽然第一年的银子少了一点,但是越往后,银子越多,这样的条件是他们绝对想不到的。
他们本就是普通百姓,虽然已经能够说服自己卖身为奴,但是能够当良民地活着,谁想去专门当奴才呢。
这份契约对于他们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别只记得高兴,这契约虽然能够保障你们生活,但也是有条件的,你们要跟上学习进度,若是跟不上,这份契约随时都能作废。”胤礽身为太子,并不是慈善家,这份契约当然有他的一票否决权。
“一定不负太子殿下的期望。”
胤礽看了看农庄上现有的蔬菜,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农庄。
这次出宫之行,胤礽自身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并未看到什么让人生气不已的画面。
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城中游玩。
几人坐着马车从城郊的农庄回内城,进城门时,胤礽透过马车的窗户,看到城门边上竟然有一大群衣衫褴褛之人在排队。
胤礽虽然没有叫停马车,但是视线一直在那些人身上并未移开。
衣衫破败地老老少少,手中拿着空碗正在很有秩序地排着队,到了最前头能够得到一碗浓稠的粥,喝上一口,能够带来一整天的满足。
胤礽向前面施粥的人看了看,觉得他们身上的标识有些熟悉。
纶布也顺势探头看了一眼,为胤礽解惑,“今日施粥的人慈善堂的。”
冬天来临,有很多大户人家为了彰显自己的爱心都会在城门口施粥,为了不造成城门口的堵塞,经常施粥的几户人家差不多都有时间安排,每隔几日就来上一次。
而这种事情,内务府下面的慈善堂自然也不会错过。
“慈善堂不愧是内务府的人在管理,这粥比别家都要浓稠许多。”纶布感叹了一句。
赫舍里家每隔十日都会在城门口附近施粥,纶布身为长孙,自然也亲自看过。
只不过赫舍里家的粥并没有这么浓稠,大都是汤水。
以赫舍里家的财力没必要在施粥这方面省钱,因此纶布特意询问过。
之所以将米粥变成汤水是故意为之的,若是每碗都是浓稠的米粥,难免会让灾民生出不应该有的奢望。
“内务府的手笔到底是不一样的。”纶布并没有多想,只是随意对着胤礽感叹了一句。
他同胤礽本就是表兄弟,日日相伴,如今又是在宫外,要放松许多。
马车已经距离施粥的地方越来越远了,即便胤礽势力良好,也已经看不清施粥的场面,不过还是觉得有些不对。
按照纶布的说法,贫苦的百姓们即便是喝到掺杂着石头颗粒并不粘稠的米粥,也依旧会露出欣喜的笑容,感受到满足。
但是胤礽方才匆匆一瞥,并未在这些人脸上看到满足和欣喜。
一碗浓稠的白粥仿佛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值得珍惜,脸上没有丝毫动容的神色,愿意在城门口排队等粥不像是自发而来,反而像是在完成某些任务一般。
胤礽的眼中全都是疑惑,但此时已经远离城门,且到了回宫的时辰,没有必要再耽误时间回去查看一趟。
况且纶布这个有过施粥经验的人,并未发现有什么不对,或许只是自己想多了。
胤礽收回向外看的目光,视线重新落在报纸上。
这报纸也是京都近来新出的,由纳兰容若一手操办起来,上面文章辞藻华丽,又多有深思,让胤礽很是喜欢,很快沉浸在文章之中。
是以并没有看到身侧德柱看到城门施粥之后的表情。
德柱的嘴巴张了张,但看了一眼兴致有些高昂的纶布,和已经开始读书的胤礽,将头低下,什么话都没说,
此番出宫对于胤礽来说也算是颇有收获,他特意让人传了凌普来毓庆宫,仔细询问了内务府下面有关慈善堂的运作。
慈善堂有着皇家的标识,每年的开销极为庞大,但也因此给皇家积攒了不少慈善的名声,康熙十分满意。
“这一年京都虽然平平整整无病无灾地过完了,但仍旧有不少地方发生灾荒,因此有不少逃难过来的难民。”凌普坐在胤礽的另一侧,仔细同胤礽解释慈善堂今年的花销,“虽说大都数难民在灾荒平稳之后,已经被朝廷遣返,但在京都依旧留下了不少幼童,慈善堂便将这些人养育了起来,年岁大都是在两岁到七岁之间。”
“年幼体弱,经常生病,这也是慈善堂今年花销格外多的原因。”凌普声音不大不小,手边还有早已准备好的各种数据,足够让胤礽一目了然。
胤礽虽然对慈善堂的账本不熟悉,但经过凌普一点点讲解,看过之后还是满意点头。
最后目光凝在慈善堂最后一笔支出上。
是施粥的支出,足足有五百两。
施粥这种活动,慈善堂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但正常花销只是在二百两左右,如今足足贵了一倍多。
然还不等胤礽开口询问,凌普已经极有颜色地解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