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阴影下的艰难抉择
有一回,宗文和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耍时,不小心打破了一只珍贵的花瓶。
那花瓶是杜甫好友所赠,虽非价值连城,却也被杜甫视作心爱之物。
杜甫得知此事后,神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将孩子们叫到跟前,一脸威严。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宗文,你身为兄长,理当为弟妹们树立榜样。今日打破花瓶,虽非有意为之,但亦不可就此轻饶。犯错需承担后果,方能铭记于心,日后不再重蹈覆辙。为父命你抄写《论语》中关于诚信和责任的章节,望你能从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
杨氏见孩子们面露惧色,小脸满是惶恐,心疼不已。
赶忙劝阻:“相公,孩子们不过是贪玩,一时疏忽才打破花瓶,并非存心犯错。抄写《论语》章节,他们年纪尚小,恐难以领会其中深意,反倒心生畏惧,何苦如此严苛呢?”
杜甫却坚持己见,眉头紧皱,目光坚定:“夫人,正因为他们尚在懵懂之年,才要从小培养品德。《论语》乃圣贤之书,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今日若不加以教育,日后如何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何能在这纷繁世间立身?这关乎他们的品性修养,绝非小事,不可姑息。”
杨氏却觉得杜甫过于严厉,会伤了孩子的心,眼眶泛红。
反驳道:“你这般严厉,只会让孩子们对你心生畏惧,以后都不敢在你面前肆意玩耍,失去童真。孩子尚小,应多些宽容慈爱,而非苛责。”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杜甫听闻长安城内有一位学问高深的先生开设私塾,教学严谨,声名远扬。
便想送宗文去那里接受更系统的教育。
杨氏却面露犹豫之色,轻声说道:“相公,那私塾离家甚远,宗文每日往返,路途奔波,恐身体吃不消。再者,他年纪尚小,正是需要父母陪伴、呵护的时候,若送去私塾,奴家实在放心不下。”
杜甫则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容错过。
语重心长地劝道:“夫人,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习之路,本就艰辛,些许奔波算得了什么?那位先生学问渊博,能传授宗文更多知识,拓宽他的视野。况且,与同龄人一同学习,相互切磋,进步更快。怎能因怕辛苦就放弃这等良机?若想有所成就,必要历经磨练。”
杨氏看着年幼的宗文,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孩子还小,在外面若受了委屈,无人倾诉,无人照应,可如何是好?咱们在家一样可以教他读书识字,何必非要送去私塾?”
杜甫觉得杨氏目光短浅,有些生气地说:“夫人,咱们在家教导,终究有限。私塾有先生的悉心教导,有同窗的相互激励,这岂是家中可比?若想让宗文有出息,出人头地,就得让他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增长见识。莫要因一时的心疼,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
这场因孩子教育而起的争执,让杜甫和杨氏之间说话都少了许多。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声噩耗打破。
一日,杜甫神色凝重,步履沉重地回到家中,见杨氏正在教孩子们读书。
他沉默许久,长叹一声,缓缓开口:“夫人,安禄山叛乱,战火已燃,局势危急,如今长安恐再无安宁之日。”
杨氏手中的书掉落,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惊恐道:“这可如何是好?咱们一家老小,还有孩子们该怎么办?这兵荒马乱的,可让我们如何是好啊!”
眼中满是无助与绝望。
杜甫走上前,握住杨氏的手,试图安抚她:“夫人莫怕,为夫定会想办法。哪怕拼了这条性命,也会护你们周全。只是如今局势严峻,我们必须尽快寻得一处安全之地,躲避战乱。”
但他的眼神中,难掩忧虑与迷茫。
此后,杜甫四处奔走打听消息,每日早出晚归,疲惫不堪。
一日,他回到家中,满脸倦容,神色憔悴。
杨氏端来热茶,轻声问:“相公,今日奔波劳累,可有安全之地的消息?”
杜甫摇头叹气,神色黯然:“只听闻蓝田那边稍显安宁,然路途遥远,且沿途兵荒马乱,局势不明。此去蓝田,不知要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实在难以抉择。”
这时,宗文跑过来,拉住杜甫的衣角,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舍:“父亲,我们为何要离开家?这里是我们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我们舍不得离开啊。”
杜甫蹲下身子,抚摸着宗文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吾儿,今贼寇作乱,战火纷飞,长安已危如累卵。留在此地,随时都有性命之忧。为父必须带你们离开,去寻一处安全之所。待天下太平,咱们自会归来。你要懂事,明白为父的苦心。”
看着宗文天真无邪的脸庞,杜甫心中满是不忍与酸涩。
夜里,杜甫与杨氏在屋内整理细软。
杨氏拿起一件旧棉衣,眼中满是不舍:“相公,这件棉衣虽旧,却颇为厚实。路途遥远,风寒难耐,带上它,或可抵御途中的寒冷。”
杜甫点头赞同:“善,笔墨纸砚亦不可弃,此乃为父记录世事、抒胸臆之物,亦是我杜家传承之物,不可或缺。”
随着局势愈紧张,杜甫与杨氏之间又一次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杜甫觉得鄜州山川险峻,易守难攻,或许能成为家人的避难所,坚决主张举家前往。
杨氏却满脸泪痕,声音带着哭腔说道:“相公,鄜州那么远,一路上兵荒马乱,贼寇横行。孩子们还这么小,如何经得起这般折腾?说不定半路上就……”
她不敢继续说下去,泪水夺眶而出。
杜甫眉头紧锁,耐心劝道:“夫人,留在长安,危险近在咫尺。叛军随时可能攻来,到时候我们一家老小都将性命不保。鄜州虽路途艰险,但有山川之险可依,或许能保全我们。这是眼下唯一的生机,我们必须冒险一试。”
杨氏却不为所动,情绪激动起来:“一试?这一试若出了事,孩子们有个三长两短,我该如何是好?我不能让孩子们去冒这个险!我宁愿守在这熟悉的家中,哪怕……”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气氛僵持不下,屋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息。
喜欢泪湿红尘请大家收藏:dududu泪湿红尘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